馬上接近尾聲,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期即將截止,目前工信部已著手對獲牌企業的表現進行綜合考評。
總體來看,虛擬運營商的用戶發展情況與牌照發放時的預期存在較大差距,獲牌企業之間也逐漸拉開了距離,部分企業堅守著虛擬運營陣地,部分企業選擇停止或者退出,有的則依舊未正式開通業務。
這其中,分享通信集團是為數不多的將虛擬運營商業務做得有聲有色的企業。
2013年12月26日,分享通信獲得全國民營資本電信運營商牌照,其號段為“170”。2014年5月9日,分享通信集團發布了自己的電信運營商品牌——“分享通信”,并正式推出了無限暢打套餐,率先在3000多位企業家中展開試商用,成為全國***從高端用戶群切入的民營電信運營商。
分享通信董事長蔣志祥對新京報記者說:“目前分享通信的各產品線加起來共有五百多萬用戶,每天有一萬左右的用戶量增加。目標是明年能夠做到一千萬的用戶,并且明年實現盈利應該問題不大”。
沈陽歸屬地電銷行業專用卡2015年北京通信展上,分享通信集團還曾透露,該公司ARPU值高達97元,是當前國內虛商中***高的。ARPU值即平均每用戶每月收入,是衡量運營商賺錢能力的重要指標。ARPU值能夠做到97元,這在虛擬運營商中并不多見。根據工信部的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虛擬運營商的平均ARPU值為13元,僅為三大運營商ARPU值的1/3。
蔣志祥說,分享通信集團推出“SIM+”計劃,將通過“SIM+”計劃不斷打造高品質的移動互聯網生活體驗,構建“平臺+行業+終端+應用”的移動互聯網入口生態鏈,對接下來用戶數的增長和產品增值力充滿信心。
不做存量做增量
在與傳統運營商競爭中,分享通信靠什么取勝,僅僅是價格嗎?
用蔣志祥的話講,價格戰本身不是長久之計,他更看重的是差異化能力的構建。
分享通信差異化,主要體現在它不做存量市場,而是做增量市場。增量市場主要指企業客戶,不直接面對公眾,正好與傳統三大基礎運營商的核心業務巧妙錯開,這成為分享通信的立身之本,即B2B2C的業務模式。
據了解,目前分享通信共擁有五大平臺品牌:“綠”、“集”、“享”、“連”、“尚”,分別面向教育、集團用戶、金融市場、物聯網和時尚人群,并針對不同人群提供定制化的增值服務。
比如“集”品牌,旗下產品集節號,是針對集團公司的員工所定制的服務。使用這個服務,老板可以看到所有員工的溝通,手機號就相當于座機一樣,里面所有的數據都會在公司備份,以方便公開透明的內部溝通。目前一些政、企單位陸續使用該服務。
“這個集節號是對公,而個人號碼是對私,彼此完全分開,并不相互影響。我們一開始推此業務的時候,地方的三大運營商還以為我們搶了他的客戶,實則沒有”,蔣志祥說。基于這種純粹的差異化策略,分享通信和各地的三大基礎運營商都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未來會不會涉足更多的2C市場?蔣志祥的回答是,目前公司制定了三年計劃,完全是針對行業和企業客戶,尚沒有考慮2C市場。他認為,企業用戶和行業用戶是虛擬運營商***大的增長點。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流量分層的價值逐步得到體現,如何把流量的價值***大化是他們現在要做的重要工作。
SIM卡是移動互聯網的入口
今年以來,分享通信集團借勢“互聯網+”提出了“SIM+”的概念。
蔣志祥表示,SIM是分享通信(Sharing Internet Mobile)英文首字母縮寫,“SIM+”(也是分享+,而“+”又是中文“十”的意思)也即代表分享通信集團成立十周年;SIM卡是手機連接互聯網的核心,“SIM+”即是移動互聯網+;“SIM+”計劃,旨在對SIM卡流量入口進行流量分層、分級管理;整合SIM卡的認證、支付等功能,構建移動互聯網生態鏈,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提升流量價值,讓移動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
為此,蔣志祥提出一個新的觀點,他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SIM卡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入口,手機作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