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未來IP網絡演進的過程中,如何融合傳統電信業務和互聯網業務是非常重要的。就目前的技術來看,軟交換比較適合于網絡業務從今天分離的體系結構向未來完全集成開放體系結構的演進要求。電話網絡和互聯網的業務節點可以獨立發展,其間通過軟交換等協調設備實現互聯互通。這類協調設備不僅交換話音、數據和其他業務,而且完成七號信令與IP的轉換,解決兩個網話音業務的融合和轉移問題。軟交換可以提供實時業務的呼叫和連接控制、帶寬管理和信令互操作等。它支持H.323、H.248、SIP和媒體網關控制協議(MGCP)等協議。由于具有開放的體系結構、標準結構和開放的應用編程接口,軟交換不同于傳統的交換,特別是其上面的應用層和媒體控制層已經與媒體層硬件分離并納入開放的標準的計算環境,大大加速了業務和新應用的開發、生成和部署。軟交換不但負責所在管理域中網關的選擇與控制,而且與相鄰域中的軟交換通過BICC或SIP-T交換網關信息,實現不同域間的業務互通。軟交換相關的協議主要是應用層的。在網絡層協議由IPv4向IPv6過渡過程中,軟交換的功能也需要加強以滿足混合協議環境的要求。
。。IPv6與IPv4混合環境下的軟交換
。。在IPv4與IPv6混合的網絡中,主要有兩種基于軟交換的業務綜合方法,即集成模式和疊加模式。
集成模式
。。在集成模式中,IPv4域和IPv6域間的軟交換設備需要同時支持IPv4和IPv6網絡層協議。軟交換設備位于IPv4與IPv6網絡的相鄰邊界,對于兩種網絡是公共的,它要同時管理兩個域的電話信令信息。如圖1所示。圖中的SG、MG、SS7、PSTN和PSMN依次分別表示信令網關、媒體網關、七號信令系統、公共業務電話網和公共業務移動網。這種模型適合于IPv4與IPv6屬于同一個運營商的網絡。而對于電話信令協議如SIP和H.323,由于它們是應用層的,因此對于IPv6和IPv4網絡層協議是公共的,即在這種混合軟交換機中運行的信令協議不需要根據網絡層協議的不同加以重復。而軟交換中的網絡層協議在實現IPv4和IPv6互通時可以采用雙棧(IPv4/IPv6)或地址翻譯機制。
。。這種模式優勢在于管理方便,具有統一的業務開發和控制平臺。但就IPv6與IPv4融合的角度,其體系結構相對封閉,業務提供不靈活,用戶化的新業務開發困難,在網絡層互通方面受制于軟交換設備制造商。IP4和IPv6軟交換節點集成在一起,使網絡發展受制。因此缺乏長遠的生命力。
疊加模式
。。另一種可選的方式是如圖2所示的疊加模型。每個網絡具有其各自的軟交換和業務與應用平臺。IPv4網絡和IPv6網絡可以獨自地開發其增值業務和應用。軟交換設備只需要支持一種網絡層協議。不過,由于軟交換機需要互通以交換各自所管理網絡中的網關分布和狀態信息,這可以通過IPv6與IPv4網絡結合處的常規雙棧路由器或地址翻譯來實現。利用網絡層的IPv6與IPv4互通技術,為應用層的信令協議建立通道。這種模型比集成模型更靈活,但比集成模型略微復雜一些。
。。在一些情況下,可以同時混合使用這兩種方式。屬于同一運營商的IPv4網絡和IPv6網絡中可以采用集成模式來整合與管理。而另一方面,IPv4網絡和IPv6網絡分別屬于不同運營商的情況下可以采用疊加模型來管理。采用何種模型需要根據具體網絡現狀和業務預測以及經濟比較進行詳細分析后才能決定。無論采用哪一種策略,其業務的融合都不會受限于基礎網的傳送結構而迅速發展。
網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