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未來的方向應先向中國服務推進,而并非急于向中國創造轉型。”在5月22日科博會期間召開的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高層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指出,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服務更容易做。在他看來,中國制造直接向中國創造轉型,并不像人們想像的那么容易。
我國缺失生產性服務
王一鳴指出,我國現在的發展模式依然是高度依靠出口導向的加工貿易產業,雖然產業高度在不斷提升,但這種高度化只是虛高度化,還不如靠挖石頭賺錢。
王一鳴認為,中國目前雖然是高技術出口的第一大國,但是所謂的高技術領域,中國做的只是其中最低端的部分,即把別人的零部件組裝在一起,沒有品牌、技術和營銷網絡。王一鳴指出,我國目前只有制造環節,缺少生產性服務。因此,想要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第一步應先向中國服務轉型,在逐步擁有自己營銷網絡的基礎上培育中國的自有品牌。據了解,我國目前技術的對外依存度為60%,國際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為30%,美國僅為25%。
由于能源、資源消耗強度非常高,附加值很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錯位,在全球化分工鏈中處于低端,而且貿易摩擦越來越多,因此多位專家都表示,當前我國的發展模式轉型已迫在眉睫。
專家進一步分析指出,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已經在逐步減弱,以前靠低成本競爭,現在勞動力、土地、環境、資源成本都在上升,因此產業發展模式必須進行相應調整。而低價格傾銷戰略不可持續,繼續釋放過剩生產能力也將越來越受到國際市場的制約。
據悉,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生產性服務業正在成為發達國家特別是國際大都市的主導產業和經濟增長亮點。據世界銀行統計,當前全球服務業產值比重平均已超過60%,部分發達國家甚至超過75%,其中生產性服務業的增長遠遠超出服務業的平均增長水平。以經合組織國家為例,其金融、信息、保險、房地產及經營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超過三分之一,美國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超過48%。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近年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也得到一定發展,但是從總體上看水平還不夠高。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在總量規模、效益水平方面,還是在服務能力、服務范圍方面,我國都存在較大差距,也低于俄羅斯、印度、巴西等新型的經濟體。
服務貿易發展空間廣闊
商務部外貿司司長胡景巖說:“隨著生產性服務業進一步對外開放,我國服務業領域的外商投資比重將逐步增加,服務貿易領域開放還有很大的空間,生產性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出口大有可為。”他指出,我國當前面臨著國際服務貿易轉移的機遇,服務貿易已成為今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
胡景巖認為,跟制造業相比,服務貿易本身的高效、環保、節能等這些優勢非常突出,所以現在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越來越轉向這些高端的服務業。據介紹,日本動漫年出口美國金額達50億美元,相當于鋼鐵出口到美國的4倍。而做動漫和鋼鐵產業對于環保壓力和能源消耗的差異,人們是可想而知的。
胡景巖認為,目前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結構不夠合理,且多集中于運輸、旅游等傳統服務業,金融、保險、咨詢和信息等技術含量高的現代生產性服務領域比例偏低。
對于如何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王一鳴指出,制造業提升競爭力和提高附加值必須由生產性服務業來支撐配套,而且通過服務創造價值、降低成本和資源能源消耗,提升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的貢獻及產業競爭力。
抓住服務外包發展契機
王一鳴認為,現在是服務外包的歷史性契機,我國企業在服務外包、服務企業“走出去”方面還有很大增長空間。他說:“因為全球進入了新一輪服務外包大發展時期,而且中國吸納了7000億元外商投資,為發展服務外包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只要外部成本低、服務質量高,很容易把服務成本拿出來。”
王一鳴指出,我國要想5~10年內在生產性服務業領域有所突破,在戰略重點上就要著力增強生產性服務業的功能,而發展國際外包就是最便捷的途徑。通過服務外包,中國可以很快把生產性服務業帶到國際前沿去。
同時,全球服務外包大發展為我國創造了很好的條件,而中國的技術勞動力成本雖然近年來有所提高,但是在全球范圍內還是很低。以美國為例,我國的技術性勞動力成本只是美國的20%左右。
摩托羅拉亞太地區運營總監姚正玉也指出,跨國企業將非核心業務外包已經成為潮流,制造型外包已經十分成熟,但中國在服務型和技術型等生產性服務外包領域還遠遠落后。
突出重點發展區域
王一鳴表示,我國應將制造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重點,應該將商品的研發設計、品牌和營銷網絡管理、售后服務環節作為重點發展方向。因為在這些環節中,中國可以跟其他發達國家學習到經驗,這些經驗也是我國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所必不可少的。
在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同時,還應該突出一些重點發展區域,因為服務特別是生產性服務都是人類最密集的區域。全國應以珠三角和香港為主中心,長江流域可以上海為主中心,在北方可以北京為主中心的生產性服務業中心。
姚正玉認為,目前我國的服務型企業還有很多不足,很多方面的服務都是客戶要求的,而且服務意識及服務人員的培訓也都不是非常理想。正因為這樣,我國的大型企業只使用跨國的服務企業。目前,我國服務型企業最應該做的就是向跨國服務企業學習,將所有值得學習的都學習進來,然后再經過自己的理解與融合,變成自己的服務標準。通過學習,我國的服務型企業就可以逐漸擁有跨國性服務企業所擁有的優勢,能夠在各個地方生存。
記者從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高層論壇上獲悉,目前,北京的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已達到80%。
據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趙弘介紹,北京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具有優勢行業突出、新業態不斷產生、創新能力強勁、集群化特色明顯和國際化態勢顯現等五大特點。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研發服務、商務服務等重點優勢領域發展突出,年均增長率均超過服務業的增長速度,2007年分別實現增加值1126.3億元、824.8億元、533.6億元和549.2億元。
趙弘分析指出,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北京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北京在改革開放以前是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城市,直到1997年才對城市進行轉型規劃:經濟要從重工業向旅游、服務、電子商務等方面轉變,核心要發展高端、高效、高輻射的產業。目前,北京市的工業在不斷縮小、服務業在不斷增長,表明北京正在由制造型城市向服務型城市成功轉型。
趙弘認為,由于首都的特殊地位,北京的生產性服務業的行業優勢明顯。目前,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三會(保監會、銀監會、證監會)都在北京,北京金融控制力在全國沒有一個城市可以相比,2007年北京金融業增加值是1126.3億元。
同時,集群化生產性服務業在北京最具特色。近年來形成的CBD、等中央商務區,都是具有明顯優勢的生產性服務業集群。如CBD現有各類生產性服務業2895家,占整個企業法人的60.33%,其中500強企業有28家,目前每平方公里有白領3萬人、34家國際金融機構、28家保險公司、稅收產出10.86億元。
據悉,北京2006年利用外資當中70%集中在服務業,而生產性服務業又占其中的80%,即總數的56%左右。全國進入世界500強的22家企業中,有18家是北京企業,其中屬于生產性服務業的11家,占總數的60%,主要集中在電信、金融和貿易等行業。趙弘表示,北京經濟的特點就是總部經濟,生產性服務業正在成為北京發展經濟的主要產業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