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武漢開放型經濟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武漢開放型經濟在快速發展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面臨著諸多的嚴峻挑戰。
(一)開發區發展空間有限,工業用地供應嚴重不足。隨著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和招商引資的力度不斷加大,外資進入我市的勢頭十分看好。由于國家土地規劃修編工作一直沒有啟動,省政府的土地審批量急劇下降,使我市土地存量遠不能滿足項目落戶要求。由于發展空間不足,土地供應有限,開發園區出現了“項目等地,排隊入園”的狀況。雖然東湖、武漢兩大國家級開發區通過托管江夏、蔡甸等區的部分街、鄉,實現了功能區的擴展,但在當前國家地根緊縮的政策下,土地變性難度大、程序復雜,影響一批外資大項目進駐進程。
(二)大項目前期準備、談判、審批周期長,引資工作機制有待創新。一些大項目超出武漢市的審批權限,有的甚至涉及國家多個部門審批,需到國家的審批部門做大量的爭取、協調、疏通工作,造成部分項目審批周期較長。
(三)口岸功能不完善。目前,我市僅有航空和水運兩個一類口岸以及鐵路二類口岸。公路口岸剛獲省政府批準,正在建設之中。東西湖區保稅物流中心尚未掛牌。沒有具有完整意義的集保稅、加工、物流于一體的功能區。集裝箱水運、鐵路運輸周期不固定、時間長,成本高、難控制。口岸查驗單位協調性差,通關效率不高。
(四)產業配套能力不夠強。我市雖然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但支柱產業和優勢行業存在產業鏈不夠完善,配套能力不強的問題。比如光電子信息產業,投資類電子本地配套不到10%,消費類電子產品的核心部件基本上依賴進口,只有外包裝、印刷品等技術含量與附加值低的產品在本地配套。我市汽車國產化率雖然達到85%以上,但本地配套僅占國產化零部件的45.5%左右。同時,由于各地區發展經濟的需要,盲目爭商,搞重復建設,造成配套能力不強,從而影響了資源有效配置、產業的合理布局和特色產業集群的形成。
(五)企業“走出去”開展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境外投資經營存在畏難情緒,積極性不高。同時,國家在扶持地方企業“走出去”方面缺乏強有力的支持政策和措施,致使地方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過程中抗風險能力弱。
(六)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滯后,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不多,競爭力不強,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不足,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突出。
二、希望爭取國家有關部委支持政策措施的建議
(一)商務部
積極爭取商務部給予武漢以下支持政策措施:
1、參照重慶模式,與武漢市簽署“共同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合作備忘錄”,支持武漢建設開放型經濟示范區,促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綜合配套改革。
2、參照中新合作蘇州工業園模式,支持武漢申報籌建中英節能環保(武漢)示范園區,重點引進英國及歐盟其他國家節能環保產業領域的龍頭企業,深入推動武漢與英國的節能環保合作。在堅持和維護國家主權的前提下,自主地、有選擇地借鑒吸收英國經濟發展和公共管理方面對園區適用的經驗,吸引全球各類風險投資、創業擔保、產業基金等入區投資節能環保產業,將該園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示范區,研發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效應突出的科技示范區。
3、支持武漢吳家山臺商投資區建設。繼續發揮臺商投資區在承接臺灣地區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等方面的載體功能。簡化湖北省暨武漢市臺資項目投資主體資格證明的公證和認證。對臺商來武漢投資免予提供投資主體資格證明的公證和認證以及臺商資信證明;對臺灣地區投資者在中國大陸以外第三地投資設立公司并以其名義來武漢投資的,如該第三地公司在當地公司登記機構登記(或備案)的股東情況可證明其中有臺商投資成份的,其在武漢投資的項目也免予提交投資主體資格證明的公證和認證以及投資者資信證明。
4、將一定權限下放給武漢市。對商務部列入重點推介的2億美元以下的外資鼓勵項目,在其權限下委托武漢市自行審批,并適當擴大武漢市下發對外投資批準證書的權限;
5、支持武漢市參與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項目招投標。支持設立武漢境外工業園。。
6、商務部支持湖北省暨武漢市會展業發展。加大對機博會領導、支持力度。將中博會定點武漢舉辦。支持武漢市赴臺辦展。
7、支持武漢建設全國性服務外包培訓中心,為武漢乃至武漢城市圈、中部地區服務外包企業提供高素質人才。
(二)海關總署
積極爭取海關總署給予武漢以下支持政策措施:
1、支持武漢申報建設武漢陽邏保稅港區,將武漢出口加工區、武漢保稅物流中心的政策與功能與之整合,實現港區聯動,互動發展。重點發展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國際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業務。享受國外貨物入港區保稅;貨物出港區進入國內銷售按貨物進口的有關規定辦理報關手續,并按貨物實際狀態征稅;國內貨物入港區視同出口,實行退稅;港區內企業之間的貨物交易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等優惠政策。條件成熟時,在武漢陽邏保稅港區進行建立自由貿易港區的改革探索。積極會商有關部委,研究設立“武漢空港保稅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支持武漢口岸大通關建設。
深化武漢口岸管理體制改革。借鑒發達國家普遍采取的口岸管理模式,在武漢進行口岸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理順口岸管理關系,探索海關、檢驗檢疫、邊檢、海事等制度創新,建立依法把關、監管有效、方便進出、服務優良、管理科學、收費合理、國際一流的口岸管理體制。
支持武漢電子口岸建設。推動武漢口岸出口貨物和進口免稅貨物“電子放行”,支持實現武漢電子口岸物流信息平臺與口岸通關平臺的互聯互通和優化整合。
3、積極支持設立武漢陽邏(保稅港區)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