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畢馬威在南京開設分支機構,他們看中的是南京的人才優勢、快速發展的商業和良好的基礎設施。畢馬威亞太區主席兼畢馬威中國主席夏理遜稱,南京發展現代服務業,打造知識型服務經濟,推進國際化進程的計劃,與畢馬威在全球的發展計劃非常吻合。
“這樣國際知名的服務型企業,南京還太少。”6月27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南京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不無遺憾地說,她希望南京的生產性服務業比重進一步提高,通過營造好的環境,吸引更多商務服務企業進駐。
以服務經濟為主導
南京新街口商圈,人流熙熙攘攘,吸引著30%以上來南京的外地客源,節假日,這一比例更高達60%。去年,南京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0多億元,同比(下同)增長18.3%,規模繼續保持江蘇省第一、華東第二的地位。
而在繁榮的傳統商貿服務業體系之外,南京從2005年開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這一年,江蘇省和南京市分別召開了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工作會議,并出臺了有關發展綱要和實施意見,鼓勵現代服務業發展。
江蘇省提出將南京建設成為“全省現代服務業中心”的戰略決策。而南京也不負所望。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07年江蘇省服務業百強企業中,南京地區共有55家企業集團入選,占一半有余,為江蘇各市之冠。這55家服務業企業集團2007年共實現營業收入5529.91億元,占全部百強服務業企業集團總營業收入的72.6%,規模優勢可見一斑。
結合“五大中心”建設,南京近年編制了《南京市“十一五”服務業發展規劃》、《建設“全省現代服務業中心”規劃方案》、《建設“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規劃方案》等,加快調整南京產業結構,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現代產業結構體系。
南京市發改委提供的數據顯示,2007年南京大部分區縣三產增加值增幅超過二產,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2007年,南京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584億元,增長15.9%,占南京GDP比重達到48.4%,比上年提高0.4%。而服務業新增從業人員占到80%,從業人員比重也達到46%。
向大項目傾斜
談到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系列政策措施,上述南京市發改委負責人如數家珍。她說,除了制定規劃,明確方向和目標之外,南京也著力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十一五”初期,南京先后梳理推出了22個市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并將它們劃分成八種形態,包括中央商務區、創意產業園、科技創業園、軟件園、現代物流園、商貿暨產品交易市場、文化服務業集聚區、旅游休閑集聚區等。
截至今年5月底,南京各產業集聚區累計完成投資約530億元,累計入駐企業達6800多家。其中,有13個集聚區獲得江蘇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稱號。
在南京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顧江看來,南京在抓重點項目上也不乏大手筆。事實上,南京市發改委排出了“十一五”期間億元以上服務業重點項目323個,總投資3730億元。資金也向大項目傾斜。南京市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優先扶持集聚區內重大項目,給予資金補助和貼息。2005到2006年還先后爭取到江蘇省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2200萬元。
南京市2008年現代服務業的目標是: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6%,占GDP比重提高1%。今年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包括金融服務業、現代物流業、信息服務業、研發設計業和商務服務業。
南京一直致力于促進軟件產業發展,早在2001年就頒發了《南京市鼓勵軟件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南京以信息產業為核心的研發功能加速成長。2007年南京實現軟件業銷售收入360億元,同比增長40%,軟件企業突破1000家。
今年5月,《南京市進一步推進軟件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出臺,從加大政府投入、扶持軟件企業做大做強、優化創業孵化條件、強化人才建設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等多方面入手,力度頗大。
2008年至2010年,南京市區(縣)、園區計劃總投入不低于30億元,每年不低于10億元的資金扶持軟件產業發展,用于軟件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兌現各項優惠政策。南京市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作為市級軟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并在此基礎上逐步遞增,以此帶動企業、社會、市場對軟件產業的投入。
此外,水陸空交通網絡發達的南京在發展現代物流業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南京物流業發展的規劃目標是通過5至10年時間,加速建設全國公路鐵路交會集散樞紐、江海轉運主樞紐港、華東地區客貨運空中主樞紐、長江下游和南京都市圈物流中心、全國郵政航空速遞物流集散中心,基本建成以國際化、樞紐型、綜合性為基本模式的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
“南京完全可以利用深水港優勢,發展內河運輸,可以作為上海港的附屬港。”顧江對本報記者說。
直面挑戰加速發展
快速發展的南京服務業也面臨一些挑戰。顧江分析說,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壯大需要金融大力支持,而受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這種支持力度還不夠大。長三角金融對服務業的支持還停留在框架層面,限于協議,尚未形成實質性的合作機制。
南京有4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中,大學生在校人數全國第三,這為南京發展服務業儲備了大量人力資源。但顧江表示,如何將現有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源,潛在的知識攜帶者轉變為專業人才?還需要南京進一步發力。“大規模承接服務外包業務,目前南京人才還不夠,尤其是熟悉國際慣例的服務業國際化人才規模、水平還達不到一定程度,需要加大國際通用人才的培訓、培養。”顧江說。
而在南京市發改委上述負責人看來,南京服務業內部結構還不夠合理,傳統服務業比重偏高,生產性服務業比重不到40%,體現供應鏈管理效率的第三方物流不夠發達,軟件研發比重不夠高,文化創意產業需進一步提升。
為應對挑戰,南京市多方發力,最近提出“政產學研金”五方聯手,形成合力,通過“科技創新政產學研金聯席會議制度”這一制度創新,加強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和企業集團之間信息溝通和全面合作。
強化現代服務業招商引資、加快實施現代服務業品牌培育戰略、啟動現代服務業人才培訓工程等,都是南京應對挑戰的具體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