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能改變一座城市! 1998年,任大連市副市長剛剛踏入第二個年頭的夏德仁,陪同當時的大連市市長薄熙來在一片荒地上為大連軟件園選址奠基,邁開大連軟件之旅第一步。 在足球、旅游和港口的三度輝煌后,經濟學功底扎實的“博導”市長夏德仁花了十年時間為大連添上了“軟件”這道新的光環。如今,大連已被譽為“中國的班加羅爾”,溫家寶總理更指示“大連軟件要爭做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近日,夏德仁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詳述了大連軟件外包與自主創新之路。 軟件外包撬動經濟轉型 《中國經營報》:多年來你一直非常重視大連產業結構的調整,以軟件和信息產業帶動經濟結構的轉型,這與其他地方政府工業拉動GDP的做法有明顯的差別,為什么? 夏德仁:傳統產業工業增加值每年大概都是20%左右的增長。但高新技術產業每年都是30%以上的增長,軟件產業去年銷售收入215億元,增長45%,出口增長將近50%。今年我們預計軟件銷售收入將突破300億元,出口超過10億美元。 照這樣的發展速度,新興產業占比會越來越大,意味著經濟結構會是一個輕型經濟結構,它不僅在產業形態上發揮智力作用,更重要的是對環境影響是非常正面的,最能夠與大連這樣一個環保、旅游城市相吻合。高新產業的投入主要是人才和智力投入,只有一些電力消耗和一點點計算機的消耗,基本上沒有污染,產出的增加值很高。 從更大的范圍來看,全球軟件和服務外包的商業模式有了很大的變革。全球服務外包的增長速度,現在是7%~8%,最高達到10%,全球GDP的平均增長4%、5%,前者大約是后者的2倍。這個產業增速這么高,對環境又有好處,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所以十年來我們才大力加以發展。 《中國經營報》:大連軟件業還有哪些挑戰和困難? 夏德仁:最大的挑戰還是人才短缺。大連有22所大學,有不少培訓機構,這是一個有利條件。但我們沒有想到軟件產業10年來發展這么快,現在國外的軟件外包訂單太多,跨國公司要求擴大規模,但人才供應跟不上來,成為制約大連軟件產業最大的因素。 再有就是我們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仍然不多,與微軟、IBM這些公司比較,我們差距很大。從軟件和服務外包的競爭來說,大連企業和印度班加羅爾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還有差距。只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出來,才能把大連軟件產業最終做大做強。 《中國經營報》:關于軟件外包和自主創新的關系,經濟學界和政府部門有不同看法。政策扶持主要集中在自主創新而非軟件外包。但近幾年來,大連以軟件外包為起點,不斷逼近自主創新,你如何評價兩者之間的關系? 夏德仁:從產業角度和大連實際情況來看,封閉起來搞自主創新是最要不得的。大連的研發能力,不僅不如美國、歐洲和日本,也不如北京和上海,應該有一個開放的產業格局。先引進技術和國外大公司,借此鍛煉隊伍、培養人才,在做外包的基礎之上消化吸收再創新,最后來解決自主創新。 可以說,大連是走了一條“迂回式”的自主創新之路。10年以來這條路走得非常好。現在大連有七八萬家軟件公司,他們知道怎么按照國際標準和流程來做,如果搞封閉的自主創新,那什么都不會干起來。 《中國經營報》:這種引進外資、“迂回式”的自主創新模式何時能更關注國內市場?它可以在其他城市推廣嗎? 夏德仁:1998年我剛當副市長時就注意到,大學里許多小企業做公司的財務軟件,普遍遇到三個問題:一是軟件生產出來之后賣得非常便宜;二是相互拖欠,企業先使用了卻不給錢,拖來拖去企業垮了;還有一個是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新產品出來之后,一夜之間就拷貝得到處都是,一下子把你的產品打垮了。 于是我們規劃軟件產業的時候,受到東軟劉積仁老師啟發,最后決定大連的軟件產品就是面向日本出口。因為國際市場需求量大、信譽好。我統計了一下,1998年一年日本需要從外面進口100多億美元的軟件,從亞洲進口不到10億美元,其他都來自歐美,這意味著我們還有90%的空間,所以我們牢牢把握住了國際市場機會,從出口幾千萬元到現在的7億美元。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市場逐漸擴大了,法制不斷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比較好了,下一步我將會把國內市場所有的平臺用起來。 這種發展模式,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一種選擇,那就是要知道別人在做什么,這樣在國際市場上才能站住腳。 |
下一篇:服務外包:中國經濟又一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