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副部長馬秀紅9月9日在廈門參加“中國服務外包園區發展戰略研討會”上發言時說:“2005年底一項調查顯示,國內大多數地區還不知‘服務外包’為何物,但是兩年后的今天,幾乎所有的沿海省市領導,還包括中西部地區一些大城市的領導,都跟她說,發展服務業實在是太重要了,一刻也拖延不得……”
當然了,馬秀紅副部長的發言主旨在于說明各級政府領導對于“發展服務外包”的重視,而我卻獨辟蹊徑反其道而思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服務外包”熱。我認為各地各級政府再次一窩蜂地爭搶“服務外包”蛋糕,有其國情因素在里面,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至于“一窩蜂”的國情自不必我來多言,而因為是霸王硬上弓項目強上馬,當然就有些不成熟的地方了。此前就有坊間傳聞說,某地主官到任不到5天,就拿出該市3大建設項目,用于發展服務業……這些領導的高度重視與迫切心情值得贊許與敬佩,然而這速度也確實快的讓人心悸。
而我看,一些地區發展服務業,發展服務外包,不成熟的地方在于,把“服務外包”看得太過于簡單了。很多地方、很多政府、很多企業都太簡單地看成“兩條腿”而已。
發展服務外包的不成熟所在,是對一些政府而言:主要動作仍然是“兩手抓”,一只手抓“圈地運動”,一只手抓“稅費減免”。發展服務外包嘛,先圈出一個園區出來再說,不是嗎?君不見,發展現代物流業,先建物流園區;發展服務業,先建一個園區來做成“國際XX中心”,這就是發展服務業了。而政府們的另一只抓手就是“稅費減免”,因為又圈了土地要建設園區了,得有人來投資,園區才能興旺。于是政府再拿出一個“速效”的絕招,比如說頭三年免稅免租,投資千萬減稅三成,納稅千萬政府獎勵五百萬,這就是政府稅費減免的“簡單三招”,這對一家急于擴張而又資金乏力的企業而言,誘惑當然是巨大的。
發展服務外包的不成熟所在,是對一些地方而言:主要的“服務外包產業”其實也只有兩個,一個就是IT業外包,這里的IT外包,主要就是讓一家IT企業設計一套程序,然后就可以讓一家管理企業,依賴一套設計程序,控制整個流程,很簡單嘛,因為服務都外包給別人干了。還有一個,則是與“服務外包”緊密連接的供應鏈管理,也就是所謂的現代物流業。因為是“供應鏈管理”,自然而然地與“服務外包”沾上了邊。現在有很多所謂的物流咨詢管理企業,或者IT咨詢企業,就是標榜著這種“服務外包”行業新人,而物流只是一個運輸環節,只是“服務外包”的實施者。
發展服務外包的不成熟所在,是對一些企業而言:他們覺得企業要做的就是兩步驟即攬活、外包,服務是別人在做的。然后自己把自己當成整條產業鏈或者供應鏈的“管理者”,以為可以居高臨下,然后就離岸金融了,然后就是總部經濟、樓宇經濟了,不用說,這些都是新概念,政府主管大大地喜歡。實際上,無論何種服務外包,那些所謂的“管理者”只是次要的一環,而整條產業鏈、供應鏈里頭的各種制造商、供應商、物流商、分銷商才是最重要的血脈與終端,然而在我們當前最熱門的“服務外包課堂”上,他們卻統統缺席了,所謂的整合資源,那是從事高端“智業者”們的角色。
事實上,真正的服務外包,是一家企業將自身經營的某個環節,交給另一家專業公司去做,這其實其將自己的身體的某個部分交給他人掌控,甚至可能是被別人反過來掌控著命門要脈的東西,這足以說是一家企業的“最核心的戰略選擇”,千萬馬虎不得的。
所以我們說,要發展服務外包,不是一些地方給土地給稅費優惠政策就可以的,不是一些政府抓園區建設去養一批的IT企業、物流企業就能形成“服務外包產業”,更決不是一些所謂的管理、咨詢企業所說的,他們管理公司開發出一套程序,然后往上游攬活、給下游外包就可以了。
附:什么是“服務外包”?
外包是指企業將生產或經營過程中的某一個或幾個環節交給其他(專門)公司完成。外包的范圍按工作性質可分為“藍領外包”和“白領外包”。“藍領外包”指產品制造過程外包。“白領外包”亦稱“服務外包”,指技術開發與支持其他服務活動的外包。其中技術開發與支持的外包一般采用一次性項目合同的方式尋求第三方專業公司的服務,稱為“合同外包”;其他服務活動的外包多通過簽定長期合同的方式交由專業外包提供商進行,稱為“職能外包”。
目前,服務外包廣泛應用于IT服務、人力資源管理、金融、會計、客戶服務、研發、產品設計等眾多領域,服務層次不斷提高,服務附加值明顯增大。根據美國鄧百氏公司的調查,全球的企業外包領域中擴張最快速的是IT服務、人力資源管理、媒體公關管理、客戶服務、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