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主任朱曉明先生出任名譽會長
商務部外資司副司長林哲瑩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成立服務外包產業同學會2008年11月22日正式成立,80多位企業家及特邀嘉賓到場祝賀。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主任朱曉 明先生出任名譽會長。
商務部外資司副司長林哲瑩在成立大會上發表了題為“轉移與承接--中國服務外包產業宏觀政策”的主旨演講。他說,中國的服務外包產業在世界格局中沒有占領先機,明顯落后于印度等國家。但這次面臨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使得政府、教育和就業部門對服務外包的關注度空前提升。中國服務外包的根本出路在于“危中求機”,利用重新洗牌的機會,進行產業整合,做強做大。中央政府擬鼓勵產業引導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和私募基金等以并購業務和股權方式并購,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同時在稅收等方面給予更多的優惠,減少交易成本,扶持企業發展。有遠見的企業家應該抓住金融危機帶來的世界范圍的產業結構調整的歷史機遇,找準位置,練好內功,抓產品,抓管理,抓效益,就一定能收獲“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喜悅。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是中國知名企業家的“黃埔軍校”,也會打造中國服務外包的國際品牌。
據介紹,為了加快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商務部會同信息產業部等有關部委實施服務外包“千百十工程”,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在全國建設10個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服務外包基地城市,推動100家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將其一定規模的服務外包業務轉移到中國,培育1000家取得國際資質的大中型服務外包企業,創造有利條件,全方位承接國際(離岸)服務外包業務,并不斷提升服務價值,實現2010年服務外包出口額在2005年基礎上翻兩番。
IDC大中華區總裁郭昕在“中國服務外包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的主題演講中表示,中國的服務外包產業是“始于錯誤的正確結果”,但迄今尚未找到準確的國際定位。全球化配置資源的實質是效率,中國在應對這次金融大危機時,不應再扶持粗放式的行業。政府鼓勵服務外包產業發展,不僅要給扶持政策,注入資金,還要開放刺激內需產生的巨大市場,“市場比資金投入更重要”。
近年來,離岸服務外包市場的規模和成熟度均保持強勁增長態勢。2007年中國離岸軟件外包市場規模達19.7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42.4%。預計到201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89.5億美元,五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5.3%。中國的離岸服務領域將衍生出更先進的服務理念、更復雜和多元化的服務模式,從而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中國在全球離岸服務市場中的競爭地位。中國的服務商需要找準自身定位、梳理和強化競爭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從而加速市場拓展、增強服務能力、提升客戶粘性。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作為中國與歐盟在經濟和教育領域中合作的平臺,也被商務部命名成立了“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承擔國內關于服務外包理論的研究及推廣。同時,中歐為中國培養了大量優秀商業管理人才,其中很多校友都在各個行業領域中擔當著領導或者高層管理職務。校友很多就職于政府、IT、物流、中介、金融、保險、投行、人力資源、通訊、教育等領域,正在或即將從事服務外包工作。中歐成立服務外包產業同學會,旨在宣傳服務外包產業理念,極大地促進這些校友在各自的行業領域中服務外包意識的加強,也為會員間以及與外界加強溝通與合作建立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