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我國出臺了支持服務外包產業的新政策,從稅收優惠、財政資金支持、實用人才培訓、特殊勞動工時、金融支持、知識產權保護和改善投資環境等諸多方面推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國內外包企業要正視并有效應對行業發展中存在的隱憂,從而逐步縮小和印度的差距,取得發展良機。
本報記者 沈敬怡報道
全球金融危機蔓延之時,服務外包這個與全球經濟聯系最緊密的產業在我國找到了新的發展機遇。
2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促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問題的復函》,批準北京等20個城市為我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并將在試點城市實行一系列鼓勵和支持措施,從稅收優惠、財政資金支持、實用人才培訓、特殊勞動工時、金融支持、知識產權保護和改善投資環境等諸多方面推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
這是我國第一次從國家層面提出針對服務外包產業的扶持政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當前形勢變化,給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引進外包人才、擴大市場份額帶來了機遇。
危機中的轉機
近年來,以現代服務業轉移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世界產業結構調整方興未艾。商務部副部長馬秀紅此前曾對外表示,預計2010年全球國際服務外包市場規模將超過6000億美元。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和金融機構為降低成本,將把更多的業務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為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此次出臺的服務外包新政,對企業承接服務外包業務十分有利。其中,多項扶持政策“含金量”很高,如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按不超過企業工資總額8%的比例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企業離岸服務外包業務收入免征營業稅;企業每新錄用一名大專以上學歷員工從事服務外包工作并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的,中央財政給予企業不超過每人4500元的培訓支持,給予培訓機構每人不超過500元的培訓支持。
“新政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對服務外包產業的高度重視,并將其作為積極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實現"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和"保穩定、重民生、促就業"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馬秀紅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國際市場需求急劇下降,但服務外包卻是少數幾個仍保持增長的亮點產業。
南京是此次國務院批準的20個“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之一。截至2008年年底,南京市登記在冊的248家服務外包企業,實現服務外包合同額8億美元,同比增長231.3%。該市對多家服務外包企業調研顯示,這些企業在金融危機爆發后不僅受波及不大,相反還在招兵買馬,逆勢擴張。
南京雨花軟件園一家服務外包企業的負責人透露,該公司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并沒有受到明顯沖擊,其中對日外包業務中采取直接接單模式的GIS和通信新市場增長良好,傳統轉包模式的市場受沖擊相對較大;而歐美市場增速超過預期。
上述負責人認為,這其中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公司的美國客戶都是成長性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企業自身發展健康,產業前景廣闊,受金融危機沖擊小;二是這些美國客戶為了應對危機,選擇了裁掉美國本地雇員,進而擴展外包來縮減運營成本。
用友軟件區域銷售總監潘飛同樣向記者表示,因為我國的接包價格比起印度更有競爭力,最終美國客戶選擇了擴大和我國服務外包企業的合作。“我們認為,這也許透露了一種機會信號,也就是以前一些還沒有太多外包想法的歐美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競爭力,將被迫加速采取外包的策略。”
和印度“搶生意”
印度是全球服務外包業務的主要承接目的地,2008年承接服務外包金額422億美元,是我國的9倍,直接從業人員超過200萬,是我國的4倍。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機下,美國大型金融機構紛紛倒閉,印度的服務外包行業因此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相比之下,我國的服務外包企業大多以日本、歐洲和國內市場為主,從業務類型看,針對美國的服務外包主要是嵌入式外包,對金融風險的抵抗力比較強。
博彥科技總裁王斌認為,雖然印度擁有全球軟件外包市場40%以上的份額,而我國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尚不足5%,“但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將造成印度軟件外包產能嚴重過剩,他們已經選擇降價來提升競爭力,這會使其盈利能力進一步下降。”
麥肯錫上月發布的一份白皮書指出,我國正處于加快發展服務外包業務的關鍵時期,我國獨有的優勢決定了發展服務外包的潛力很大,有望成為全球重要的服務外包目的地。
中關村科技園區軟件園董事長周放對記者表示,服務外包的市場很大,龍頭軟件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都影響著服務外包行業的發展,任何行業、企業都需要有專業的外包服務。“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國服務外包業提供了縮小和印度之間差距的機會。”
國際權威機構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國際服務外包市場潛在規模達5000億美元,當年實現600億美元,尚有88%的市場空間。而近年來,在商務部等部委的大力推動下,我國服務外包業務迅速發展。截至2008年年底,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的企業達到3300家,從業人員52.7萬人,合同執行金額46.9億美元。2008年,經過培訓后新增近10萬大學生在服務外包企業就業,是上年的1.9倍。
大連軟件園咨詢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海波表示,如果經過這場危機,我國的服務外包企業能生存下來,在維護好現有國內、國際市場的同時,還能繼續挖掘歐洲、東南亞市場中小企業的業務,將自己的陣地不斷擴大,那就有可能縮小和印度之間的差距。
上海市科委一位負責人的觀點似乎更加理性,“上海作為我國服務外包產業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雖然服務外包業在全國名列前茅,但與印度班加羅爾等服務外包發達城市相比,差距仍較大。”他認為,盡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扶持政策,但上海服務外包要抓住機遇發展,還存在一些難點:從政府和政策層面來說,由于涉及部門較多,工作協調難度較大,合力作用發揮不夠;上海市鼓勵扶持政策比較分散,缺乏統一的支持政策,與全國和外省市已出臺扶持政策相比,目前上海的政策力度比較弱。此外,上海缺乏國際知名的服務外包龍頭企業,企業承接和開發大型服務外包項目能力較弱。
隱憂不可小覷
國內整個軟件外包行業發展中也存在隱憂。
目前,我國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呈現三大趨勢,一是服務外包產業迅速發展,產業升級趨勢更加明顯,二是離岸外包近期仍以軟件服務外包為主,市場格局短期難以改變,三是在岸外包的需求將大量出現,地域發展不平衡導致細分服務的地域集中度上升。
麥肯錫近日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盡管我國的服務外包業務近年來增長明顯,但發展速度仍不夠快,低于印度的增長速度,主要有四大障礙:一是行業高度分散,服務外包企業規模相對較小,缺少與世界頂級企業規模相媲美的大型企業;二是相對于其他服務外包目的地,我國對外宣傳不夠,國外跨國公司對我國服務外包能力了解不夠;三是我國國內的潛在發包企業往往習慣于自己干,沒有把發包業務提供給專業服務供應商,致使我國龐大的國內市場沒有成為國內服務外包企業的強大增長支柱;四是缺少具備相關經驗的管理者和市場開拓者。
根據商務部的規劃,未來5年內我國將建成一批產業聚集并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服務外包基地;促成200家著名跨國公司將服務外包業務轉移到我國。
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常務副主任邱善勤認為,服務外包是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不可逆轉的一種趨勢。隨著新的行業外包加入以及全球對離岸的認知和接受程度的增加,服務外包層級將逐步提高,信息技術外包仍是主要力量,但業務流程外包正在快速發展。我國中西部地區在發展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時要堅持離岸與在岸并重,依托現有優勢行業打造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產業,以服務外包產業促進自主創新,實現服務外包產業與優勢產業協同發展。
而IDC大中華區總裁郭昕則認為,“市場比資金投入更重要”。政府鼓勵服務外包產業發展,不僅要給扶持政策,注入資金,還要開放刺激內需產生的巨大市場。
博彥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曲玲年說:“回想20年前的制造業,與今天服務外包業的境況極為相似:那時,我們生產IBM電腦,在國內幾乎找不到任何零部件替代品,印制電路板、線纜、電源……甚至螺絲釘都要進口。今天,除了CPU和操作系統,我們可以提供全部零部件。相信我們也能學會服務,用5到10年的時間建立起與我國制造業相媲美的服務外包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