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總書記314定位把重慶推到了一個很高的戰略位置,對重慶有很大的期待。重慶陸續成為了國家軟件外包示范城市和兩化融合國家級的試驗區。在這樣一個大的環境和戰略部署下,重慶也提出了要在將來幾年之內,把信息產業發展成第一支柱產業。
如何快速發展軟件服務外包產業?重慶自身的優勢在哪里?在整個產業中園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帶著種種問題,計世網總經理歐陽斌近日采訪了重慶市北部新區管理委員會軟件與服務外包辦公室主任杜耀武博士。
歐陽斌:在整個中國地理板塊的概念來看,中西部板塊中的重慶已經成為一個熱點區域。近年來,重慶提出要在幾年內將信息產業發展成第一支柱產業。作為重慶三大園區之一的北部新區被定義為繼浦東、濱海之后的“中國第三區”。在這樣的背景下,請問北部新區在重慶市發展信息產業的過程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杜耀武:北部新區已經成為重慶園區中的龍頭,未來也必將成為整個西部園區的龍頭。最基本的條件是因為它將被升格為繼浦東和濱江新區之后的“中國第三區”,它將是即浦東和濱海新區政策的集成。
重慶市委市政府研究北部新區的規劃已經通過,馬上要上報國務院,預計今年之內就可以掛牌。另外就是北部新區去年合并了重慶經開區、高新區和北部新區,占地157平方公里,去年產值大概有3000億。所以說是有非常豐富、厚重的基礎的。
落實到服務外包產業,重慶實際上落后了。重慶是去年7月17日被授為國家的第17個服務外包基地。08年業績在全國20多城市只能排在末位,所以整個園區、政府部門都很著急,很上心這件事。所以我們最大的舉措是成立了一個服務外包軟件辦公室,我也是從西安被調到這兒里,主抓這方面的工作。
杜耀武:新加坡模式主要是政府強力推動,可以說在國家所倡導,國家支持力度非常大,整個國家像一個巨型的國有公司一樣。它的網絡遍及全世界,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國際化國家,或者號稱一個國際化的城市。無論是從國家財力、信息網絡、專業化的程度、人才儲備都是非常高端和格局化的。此外,它的戰略定位非常明確,以動漫為主服務外包,還有醫療器械和水務的核心技術,這是21世紀新加坡發展的引擎。
大連實行是官助民辦的模式,這個模式也開展比較早,官方和外圍提供一些財政政策,提供一些信息資源的支持?;A設施開發,還有招商以及園區的管理,由大連軟件園這個公司提供。這個模式目前看來是比較成功的。
北部新區現在發展外包服務的模式,最主要是以我們本身的制造業企業為基礎提供研發外包的業務。此外,就是繼續發展園區內比較強勢動漫方面的服務外包、呼叫中心、互聯網的服務外包等。
杜耀武:目前入住的企業大概有350多家,主要集中在幾大領域。制造業比如說像力帆、福特這樣的大型企業;還有像中冶賽迪這樣的國際化工程技術公司;處于互聯網前端的博拉;還有我們跟中國移動合作做呼叫中心的美音。還有一些世界著名公司,比如說微軟、富士通、IBM,以及即將落戶北部新區的思科?,F在,園區軟件外包產業500人以上規模的企業有30多家。
服務于企業的新型園區
歐陽斌:軟件外包企業對園區配套設施的要求是很高的,對園區服務也有一些比較共性的需求,目前看來北部新區這塊比較突出的需求是什么?
杜耀武:做服務外包的企業對基礎設施,特別是電信基礎設施和人才的環境要求特別高,我們也有具體的困難。北部新區雖然說是重慶最大的開發區,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基礎設施,但是在電信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寬帶的帶寬還是不太足,信息堵塞。另外就是電力,雙回路電力配套不健全。第三就是人才,雖然我們為投資商提供免費兩年的辦公室,還有配套的員工及專家公寓,但是與高標準服務外包園區比起來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們深深感覺到這個事情的緊迫性,今年還有一些對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整個改造這個狀況。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消息,就是我們在市委市政府、信產局、外經委,還有運營商的支持與配合下,申請到8條155兆的電信通路,這樣就能大大緩解信息的堵塞問題。
歐陽斌:北部新區目前這個階段的發展重點哪里?目前已經取得哪些階段性成果?
杜耀武:正如剛才說,北部新區雖然有一些基礎,但是它的基礎還是比較薄弱的,特別是工作進度比較慢。比如說去年商務部對國家各個園區外包產業進行考核,重慶排在落尾。為什么?因為重慶的出口成績為零,培訓也只有一兩百人,所以這個指標特別落后。
今年國務院和商務部加大了績效評估的力度,我們現在工作重點就是兩手都抓。一手完善我們的基礎設施,而且要摸清園區企業的經營狀況,幫助它們積極申報國家的相關優惠政策;另外我們在規引進一些重大項目落戶,比如商務部投資促進局建立的一個“信息安全示范基地”。我們只能采取這種綜合性促進手段,不能說只局限于某一面。
歐陽斌:去年全球性金融海嘯帶來直接的影響就是各個企業都在收縮開支,優化流程,這同時造成了一點,就是重慶也在提的一個“反周期發展”這樣的機會的到來,北部新區怎么看待這個機會?你們又如何幫到你們入住企業來獲取這樣一些機會,都有哪些措施?
杜耀武:反周期這個概念特別好,實際上幫助了我們園區的服務外包企業。
第一就是我們幫助企業在沿海和國外密切追蹤大型服務外包發包商和咨詢商的動向。剛才提的思科,還有IBM培訓中心和GE培訓中心,以及印度班加羅爾的國家軟件協會,他們都躍躍欲試表示要帶著培訓商和承包商,來與我們合作。主要是看上了我們的低成本,和當地服務外包企業的潛力。
第二我們幫助企業分析自身的優勢,捕捉自己核心業務,與一些發包商和國際機構進行對接。一個成功的例子就是上個禮拜,我們邀請NEC來體驗一個醫療器械服務外包整體解決方案,結果促成NEC很短期就決定投資1800多萬,進行研發合作。
第三點就是利用危機積極幫助企業開拓本地市場。比如說我們的金融、保險行業,以及五個重慶所帶來的商機,這是本土企業和跨國公司所急需的。
第四就是提升企業的認證,因為國際發包商對認證是特別看重的。
最后一點,因為我們現在工作的最大瓶頸就是人才的缺乏,所以我們同重慶大專院校甚至全世界培訓機構進行積極聯系,開展各種培訓,今年北部新區要實現一萬人的培訓計劃。
歐陽斌:您剛才說到人才了,人才是軟件外包里面很重要的部分,那么在重慶57所高校里面IT相關人才是5萬人左右,他們流失率現在是什么樣的?
杜耀武:去年是有所增加,可能超過了6萬。據我們幾年的累計統計,大約流失率有60%到70%。近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就是人才正在回流,回流的原因上面已經說過,無外乎由于產業轉移,重慶本身自身的吸引力還有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這些都可以說是符合“反周期”概念的。
歐陽斌:在產學研一體的協同方面,園區做了哪些工作?
杜耀武:在產學研的話,我們首先是投入。比如說在培訓方面,按照商務部人才補貼政策,基本上能做到1:1。另外我們邀請世界知名的公司,通過內訓、講座論壇,以及在大學中舉行各種活動,來啟蒙或引導大學生對這個行業產生興趣,經過培訓從事這個行業。
比如說我們現在固定了幾所學校,通過這些學校和園區進行聯合成立一個投資公司或者咨詢機構,來進行產學研整體協同。還有一個,就是要成立我們服務產業聯盟和協會。
所有這些活動旨在分享信息,加強共識,進行人才的招攬,在實現整個服務外包產業鏈的逐步升級。
拉動內需 積極尋找機會
歐陽斌:園區在積極幫助入住的企業尋求各種合作機會,尋找商機,那么它是以一個什么樣的形式實現的?是一個什么樣的運營機制?
杜耀武:這個機制首先是我們專門建一個投資500萬建立一個專門的重慶市北部新區服務外包軟件交易平臺,馬上就要運作,在這個上面可以實行政府、企業和一些咨詢機構的溝通。這個平臺可以實現三方或者四方的技術溝通。
另外一個舉措就是我們積極瞄準大企業,希望以這些大企業為核心來招商引資,帶來相關的附帶產業集群。
第三就是我們通過單于世界著名服務外包活動,來宣傳北部新區和企業的項目。
還有,我們將逐步探索在沿海和海外建立北部新區服務外包招商辦公室。。
歐陽斌:重慶有一個很明確提法就是做在岸外包的引擎,因為它本身是一個老工業基地,幾個支柱行業有很強大的實力,那么園區有沒有接觸這些大型企業,把內需給調動起來?
杜耀武:有,商務部要求是這樣,今年提出政策里面很重要一個轉變,就是面對世界這個形勢和我們企業接待能力,提出離岸和在岸業務兩手抓。另外一個背景,就是重慶工業基礎實力雄厚的優勢?,F在這些前來洽談服務外包項目的發包商客戶,他們要求必須配套一定的在岸業務。所以我們有一個案例,某企業,已經決定把業務辦事處建在北部新區,但是它要求我們必須在當地提供一定的金融和保險行業的業務。這樣通過我們倡議,跟外經委一起說服市委市政府,召集了一些銀行,保險公司,還有一些在金融方面有需求的大型的汽車制造企業,逐個拜訪進行摸底,企業們表現的非常興奮。
但是這樣的需求挖掘形成常規機制還是有一定困難,因為在岸外包業務,基本上是市場行為。而我們為了促進服務業務的發展,特別是為了完整我們離岸服務外包業務的進展,所以采取這種雙紅戰略,但還是很費錢的。好在重慶的政府機構對在岸外包非常重視,而企業里面有很多業務也是自己或者我們本土提供商不能完成的,所以這些因素混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定的市場。我們也想建立一個長效機制,但是目前還不是很成熟。
歐陽斌:國內的傳統企業不愿意把自己業務外包出去,更多是自己建立系統。那么重慶汽摩、裝備、能源、化工這幾個支柱產業里面,現在這種外包比例是多少?
杜耀武:這個數字還不太清楚,但是總的趨勢是一樣,中國企業都是不太愿意,或者說還沒有覺醒把自己外包業務分包出去,這可能跟國情有關。中國人才比較便宜,什么都是大而不妥;另外企業還沒有真正體會到服務外包或者ITO、BPO帶來成本降低和效率的提升;第三個就是因為很多企業原來零零散散分包的業務都是由中國本土服務外包企業所做的,這個可能具有一定的鎖定關系。
歐陽斌:服務外包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成本,但是隨著人民幣升值,以及新勞動法對人力資源保護,人工成本越來越高,為了不降低核心競爭力,從其他方面降低成本具體有哪些措施?
杜耀武:麥肯錫報告上說中國未來勞動成本優勢將逐步喪失,但是我認為至少對于重慶這樣的城市來說,這個過程肯定會滯后的。同時,北部新區幫助園區企業降低成本也有一些措施。培訓方面,我們根據國家1:1的配套補貼直接降低培訓費用。另外就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這樣就降低企業通信或者接入寬帶的費用。第三就是對辦公設施,還有專家公寓我們實行兩年免費,直接降低了成本。更重要是我們對企業融資,大部分服務外包企業的資本金或者說運營資本不太充足,特別是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會成為瓶頸,所以我們對企業進行擔保,包括保險以及金融貸款實行了貼息和補貼制度。
歐陽斌:在未來時間內您說的一攬子方案,園區將會做多大的投入?
杜耀武:我們去年定的政策是每年5千萬人民幣,我們今年定的至少1億以上。
歐陽斌:在重慶除了北部新區之外還有西永、永川等其他軟件園,這幾個園區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是否存在競爭的關系?我們怎么來處理這樣一個問題?
杜耀武: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但是并沒有多大影響。本身從整個宏觀來說,服務外包涉及到每一個行業。當然具體根據重慶自身優勢,資源是有限的,肯定園區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西永的發展模式是公司制,以大項目為核心里吸附連帶的產業集群,我覺得這個模式是很成功的。還有一個永川目前基礎比較薄弱,主要是教育這塊資源比較多,所以他們聚焦于培訓和中低端服務外包業務。我們這個園區制造業比較發達,還有一些政策,應該聚焦于中高端業務,建立長期規劃。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個項目,而是應該著眼于三個層次,ITO、BPO乃至最后最高級別的KPO,在中國建立一流的服務外包園區?,F在重慶三大園區的三種定位完全可以實現互補,實現重慶服務外包產業和重慶直轄市定位的匹配。
“十百千萬億”的工作目標
歐陽斌:北部新區軟件服務外包這塊未來幾年的規劃遠景是什么?
杜耀武:按照商務部的績效考核主要指標,到2012年,大概預定的目標至少主要產值500億以上,就業人員5萬以上,出口5億美元以。
我們今年工作目標就是我們提出來的一個“十百千萬億”。
“十”就是要引進十個重大項目。大的項目主要是500萬美金以上,公司要就業500人以上,這是服務外包行業特點所決定的。
“百”要和一百家知名的咨詢公司或者是發包商建立固定的聯系渠道。
“千”是我們今年要基本建立和一千家服務外包提供商的聯系,讓他們至少知道國家對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很重視,并且說服他們積極開展服務外包業務。我們核心是300家,按照商務部要求,進行了三級共建機制。這個舉措是我們在全國率先執行的,目的就是共同完成目標,增強信心,讓企業壯大,更好運用政策。
“萬”是今年至少要培育一萬名大學生。有四種形式,高校培養,企業培養,園區培養,和多方合作。有訂單但是合格的人才不好找,所以第一培訓機構你要選好;另外就是合作的公司一定要選好,這樣的培訓出來的人馬上就能從業,這樣就能實現我們幫助大學生就業的培訓目標。
“億”就是,因為去年出口統計是讓我們感到不好意思的事,所以今年我們至少做到1億美元以上。這個也是有保障的,我們完全可以超過1億美元。即使這樣做到1億美元,我們只是我們兄弟城市,比如說成都和西安08年的成績,所以重慶市作為一個直轄市,北部新區作為“中國第三區”,如果不知恥而后勇的話,是很難堪的。王岐山副總理在2月關于商務部進一步發展服務外包工作建議會議,復函之后提到了末位淘汰制,要對20個示范城市進行末位淘汰制,單從這個方面講,如果做到最后如果被淘汰的話,那對所有的重慶市擁有的稱號是不匹配的,所以我們要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