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全球配置資源
外包是徹底開放的市場,只盯住國外或只盯住國內都不行,但面臨新興國家的競爭,技術服務方面的優勢比成本優勢更重要。
中保金融服務(上海)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王鑫:
外包是內涵式發展的一種模式
從金融服務的角度來看,國際金融危機應該是充滿了新的機遇,可以進行全球資源配置和整合。
金融服務要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實際上當前許多企業談到的外包方式將是今后內涵式發展的必然模式。從任何一個金融行業來看,由原來的精細化到現金的標準化再到集中式最后到外包,目前的發展模式是:逐漸過渡到打破行業界限,形成一個新的平臺,這個平臺我們把它叫“共享服務模式”。正是通過這種方式,整個金融行業在管理服務模式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通過這種方式,提高金融服務業的效率,同時降低成本;通過這種方式,加強風險控制。
AMA INFOTECH公司總裁洪剛:
“穿透”美國外包市場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時候,很多廠家為了減少預算,外包會就近下單,于是存在一個就近選擇接包商的問題。為了“穿透”美國市場,我國商務部3年來連續組織團隊去美國,參加相關的會議和活動,去接觸市場和拿訂單。如何“穿透”美國市場去拿訂單?第一面臨知識產權問題,第二面臨國家外匯的管制問題,第三面臨國家產業安全問題。
文思公司首席業務發展官兼執行副總裁劉君博:
外包帶動中國IT服務的國際化
外包帶動中國IT服務的國際化,特別是對歐美的外包,它不但要求企業有國際化的視角,也要求企業有國際化的文化。
現在客戶對中國本土企業有兩個要求:一個是對技術和服務能力的要求,另一個是對企業規模的要求。企業在達到一定規模之前,在經營方面會面臨很大的風險和困惑,60人的規模還是6000人的規模,對方一看心里就有數。本土企業在和國際一流公司競爭的時候,特別是面對文化的差異化,必須在技術服務方面有自己的特點,而不光是有價格的優勢。
安永中國華北區科技與信息安全咨詢服務部合伙人李嘉淵:
中國伺機進入外包高端
在當前經濟環境惡劣的情況下,中國外包企業通過靈活的交付方式,為海外企業提供可信賴的服務。中國服務外包也可以實現內外兼修的服務模式。國際金融危機是吸引人才的良機,中國擁有眾多的日語、韓語人才,與東北亞的語言和文化近似性方面具有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優勢。在政策的扶持方面,中國的力度也是最大的,最近中國批準了20個服務外包的試點城市,在稅收和財政及人才方面都有優惠。
外包為中國內需服務
擴內需政策給在岸外包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會,但外包終究還是要盡量多接國外的訂單。
英特爾公司銷售與市場副總裁英特爾中國區總裁楊敘:
大連工廠明年投產
從英特爾(中國)公司來講,2009年包括未來一段時間,比較關注的是3個方面,其一,信息、通信技術對農村發展能夠起什么樣的推動作用?其二,產業的升級,從一個大規模制造的體系逐漸轉化為創新的產業體系,信息產業有非常大的空間。其三,是全世界比較關注的中國龐大的基礎設施的投入,在這個過程中,怎么采用信息技術去建造全球領先的基礎設施。 |
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
“3個中心5個基本點”
IT產業發展的趨勢,總結一下是3個中心加上5個基本點。“3個中心”即以數據為中心,以人為中心,以服務為中心。5個基本點:第一,有電的地方就有計算,有計算的地方就有智能;第二,從計算的架構來講,是云+端的架構,云是互聯網,端是各種智能的終端;第三,從商業模式來講,叫做軟件+服務的模式;第四,IT中心將從美國、歐洲向中國、印度轉移;第五,“PC+WEB+移動”的融合。
當前,中國IT產業發展存在一系列的新機遇:第一,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移動市場,現在智能手機發展的速度很快;第二,中國的智能家電發展迅速;第三,中國是制造大國,對軟件的需求很大;第四,互聯網和3G的快速發展,都成為IT產業發展的機遇。
東軟集團董事長兼CEO劉積仁:
外包提速行業信息化
在國際經濟危機的情況下,軟件企業包括軟件外包企業,至少遇到了幾種值得反思的情況。第一,大部分的企業,特別是離岸開發的企業,沒有直接掌控市場,所以當市場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控制這個市場。目前有很多的外包項目,來自于第二包、第三包,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時候,訂單的流失就是必然的。第二,沒有核心技術,基本上還是以勞動力的競爭優勢來獲得業務。
東軟作為一個本土成長的企業,得益于一個健康的業務發展模式,當今天大家都在講內需拉動的時候,東軟在內需的軟件外包方面,得到很重要的支撐。3G、健康醫療、電力系統等方面的發展,為東軟的成長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在軟件外包業務上,東軟聚焦在手機、汽車、家電、移動終端等數字化產品上,合作伙伴在研發經費上的削減給東軟一個更好的機會,讓東軟可以承接更多的研發類外包業務。
外包的“中國機會”
中國市場規模很大、增長很快,國外發包商瞄準了中國,但是外國接包的企業也多了。
大連軟件園總裁高煒:
打造“服務總平臺”
大連軟件園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產業的高集聚,成為離岸遠程技術全球支持中心、全球后臺處理中心,以及亞太區的客戶支持中心。因為大連軟件園為適應全球資源配置的新形勢,建立了一種新型的服務體系。
軟件產業高度依賴于人,所以教育體系、人才的培養成為整個服務體系的關鍵,大連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嘗試,創新性地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比如大連理工大學的軟件學院,它建在大連開發區,從理工大學的教授中聘請教師,同時中軟國際跟大連軟件園合作,使得學生有一個新的實訓平臺。
真正的軟件園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物理園區,應該是一個新型的社區,是一個“智慧聚集區”,在服務外包相當發達的今天,軟件園更應該成為一個“服務的總平臺”。
畢馬威IT咨詢全球合伙人EgidioZarrella:
不要老拿成本說事
中國是制造業的積聚地,特別是中國政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采取的擴內需的措施,對西方來講也是很重要的。當然,畢馬威經常跟全球的CEO打交道,跟他們談軟件和服務外包的時候,他們提到印度時會說出起碼10個合適的城市,當跟中國官員談的時候,只會提到北京、上海,所以中國要把外包的城市范圍擴大,把不同的城市調動起來。
中國不僅在成本方面有優勢,還有市場和政策優勢。不要總認為,中國和印度是人力成本很低的國家,其實在美國、墨西哥、阿根廷、巴西,有些勞動力資源比中國還低,所以不要總是關注低價格,中國的外包企業還要在服務質量方面提高。
海輝軟件(國際)集團公司首席執行官盧哲群:
中國是外包的“另一個籃子”
拿海輝來說,可能要跟印度的公司競爭,也要和美國、日本以及中國的公司競爭,因此我們要追求國際化的標準。我們一直都在想,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優勢和劣勢各有哪些?不可否認印度目前與中國相比有很多外包優勢,但發包企業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我覺得中國就是另外一個理想的“籃子”,從長遠來看,中國可以提供更多的商業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