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穩步發展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去追趕印度,但這次金融危機對于中國服務商而言,是一個機會。
本報記者 李萍報道
離岸軟件外包市場,今年可能遭遇2003年以來最困難的一年。
端倪在2008年即已經顯現。2008年,中國離岸軟件外包市場規模達到24.1億美元,較2007年增長22.1%。相比印度等國,中國的成績相當不錯。但同比來看,增長率較前幾年已經有所放緩。
在日前舉行的“逆勢崛起暨IDC離岸軟件外包市場報告發布”研究說明會上,一外包企業首席運營官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2008年11月到2009年3月,公司續約及新簽單數量降至最低,從3月份開始,公司業務逐漸開始回升。
按照IDC軟件與服務組高級分析師余倩的分析,中國離岸軟件外包市場2008年22.1%的增長,跟外包市場的滯后性有很緊密的關聯。外包一般最少要簽一年合同,也就是說,2008年的單,最晚不超過2007年年底已經簽好。所以,從2008年來看,中國離岸外包市場丟的是一些新單,但已經簽的單子,不會太快丟掉。
與2008年不同的是,2009年,離岸外包市場上的一些單子已經快要到期,續約、新簽單都是個問題。余倩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即使2009年發包國經濟形勢有所好轉,但由于離岸外包市場的滯后性,所以預計2009年,中國離岸外包市場的增長率將保持在15%以下。
鑒于目前客戶需要對成本優化,對資源整合,對技術、管理方式、業務模式有更多創新,對市場有更多反饋等,余倩說,這種時候,很多項目都會重簽,客戶會有新的業務計劃。另外,服務商不僅對現有客戶要主動,更多是在目標市場,怎樣尋找更多的適合服務商的客戶。此外,服務商對客戶而言必須是有價值的,不求獨一無二,但求不可或缺。“我們的價值不能只體現在成本上,否則我們將是可以缺少,可以被整合的。”
好消息是,“在經濟穩步發展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去追趕印度,我們很難在一個平穩的階段追上比我們強太多的競爭對手。”余倩說,這次金融危機和整個經濟環境的惡化,對于中國服務商而言,是一個機會,是我們實現變革,能夠趕上或者超過我們競爭對手的一個機會。
對少數企業來說,此時客戶為了實現規模經濟,降低服務商運營風險,海外發包企業著手整合服務商資源,對他們來說是好事。比如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可趁此機會兼并擴張。
在上述會議上,各企業一致認為,目前形勢下,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顯然至關重要。博彥公司相關負責人認為,政府在幫扶政策上,更重要的不是優惠及補貼,而是釋放內需市場,真正對企業起促進作用。
“我覺得中國現在缺乏國家品牌。”該負責人稱,他跟商務部去美國等國時發現,中國品牌非常弱,美國企業對中國外包服務顯然相當陌生,提問該負責人的問題基本上是些很基本的問題,比如中國人的英語水平如何,成本如何,到底中國企業可以做什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