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外包在國外已被普遍接受,特別是在銀行業。但在國內仍是“雷聲大雨點小”,像國開行這樣敢于“吃螃蟹”的還很少。
說起IT外包,有人覺得它和買衣服很像。古人講究量體裁衣,現代人常常一整天跑斷腿,挑來揀去的就只為選一件合適的。惟一有區別的是,買衣服可以隨便試,直到滿意,但IT外包能試嗎?
“螃蟹”的滋味
從2006年12月11日開始,我國銀行業全面對外資開放,中、外資銀行競爭序幕全面拉開。盡管競爭拼的是業務創新和競爭能力,但離不開IT這個實現手段。那么,為了支持全面競爭的需要,被國外銀行廣為接受的IT外包,是不是也能被國內銀行所采用?是選擇外包還是自己做?包給誰,包多少?哪些業務能包出去,哪些不能?不少銀行企業還在觀望和權衡。
據Gartner公司統計,銀行業2006年的IT外包服務成本達到了1413億美元,未來它仍將是外包IT服務最大的市場。
國外確有不少金融機構通過外包獲得了更強的競爭優勢,實際上,國內已經有銀行嘗試了IT外包。2003年底,國家開發銀行正式把IT外包出去,成為國內銀行業中“第一個吃螃蟹”者。
當時國開行將IT硬件服務外包給惠普公司,主要核心業務系統是從國外整體引進的,再由神州數碼本地集成,實現本地客戶化。中國移動負責幫助實現移動辦公,而網絡部分則分別外包給了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
隨著外包帶來的益處日漸顯現,去年4月,國開行與惠普簽署了為期3年的國內銀行業首個長期戰略外包服務合同,擴展了外包合作的時間和范圍。今年1月22日,國開行與惠普又進一步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IT設備租賃、IT服務管理、金融服務、資源利用等領域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嘗到IT外包甜頭的國開行正在外包這條路上堅定地走著,而且似乎“越走路越寬”。
“開發銀行的業務在3~4年基本上翻了一番。”國家開發銀行運營中心副主任熊平旭告訴記者,“盡管業務的增長并不是由IT外包直接帶來的,但IT外包對成本的節約和對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所起的作用確實不可忽視。”
“我覺得我們可以分享一下經驗。我們是先吃螃蟹的那個人,吃了沒事,然后可以跟大家說,這個螃蟹味道不錯。”國家開發銀行行長助理趙建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也正是因為有了第一個“吃螃蟹”并且“吃得不錯”的人,國內開始有些銀行效仿國開行,選擇IT服務外包。不同的是,國開行一開始就選擇了全面外包,而國內其他銀行則選擇了部分IT業務外包,以補充自己在人力、物力上的不足。
綜觀近年來國內IT服務外包市場的變化,排斥的堅冰似乎已開始溶化,選擇IT外包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據相關研究機構的統計,截至2006年底,在中國不同行業的IT外包服務整體市場中,金融行業的IT外包服務投入達到22.4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2%,成為中國IT外包服務市場中最為重要的行業細分市場之一。
看起來,銀行業IT外包似乎已經開始步入春暖花開期了,然而,事實卻并不如表面上那般輕松。
據了解,也出現了一些銀行在選擇了外包之后又“退包”的情況。據有關專家分析,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外包合作伙伴人才缺乏,二是銀行企業自身成熟度不夠,無法消化“外包”大業務。
人才困境難解
在數量上,各銀行的IT人員(既懂銀行業務又懂IT的人才)都是“稀有物種”。據熊平旭透露,“國開行總行專職做IT的員工不到30個人,在分支機構就沒有專職做IT的員工,只有兼職人員。也就是說,在全行4000人中,IT人員的比例約有0.7%。”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總工程師王彥龍也曾表示過,在金融業中,“IT人員是個弱勢群體”。
另外,對于銀行業至關重要的安全問題,特別是核心系統的運維、關鍵密碼和要素等都是各銀行決不會外包的部分。但是,“在業務信息化的過程中,能夠作為中間那個紐帶把業務語言翻譯成IT語言的人才非常稀缺。”熊平旭介紹說。
因此,要想靠單個銀行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銀行業的信息化,并支持業務創新,是個大難題。然而,選擇外包,也同樣面臨著有關人才的種種問題。
國內IT企業目前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IT人才的流失率非常大。據一位在軟件公司工作的人士透露,軟件公司的平均人才流失率約為1/3,有些小公司甚至年初和年末所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兩批員工。在流失的IT人才中,ERP實施顧問、系統管理員、網絡管理員等重要崗位的流失比率最高。這些人往往既懂業務又懂技術,同時還具備一些管理知識,是IT企業最夢寐以求的人才。
據這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IT人才的流失比率仍有擴大的趨勢,幾乎每個月都有人“跳槽”,而且常常是一個人辭職可能會帶走一批。因此公司被迫陷入了對新人的重復培訓之中。
“外包合作伙伴人員更換速度過快,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復建設,但是軟件公司自己對這個問題也沒有辦法。” 熊平旭表示,“這的確讓人感到很遺憾。”也正是考慮這個原因,國開行在選擇外包伙伴時把人才是否穩定作為一個選擇指標。
中小銀行難承受之重
金融機構的各種服務都是基于IT系統的,IT外包對任何金融機構來說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
GDS萬國數據服務有限公司副總裁何政表示,外包最重要的有兩點——經濟性和有效性。
從經濟性來看,IT外包服務多為3年以上的大單合同,對于國開行這樣的大銀行來說,拿出這樣動輒上百萬、千萬元的資金不成問題,但是對大多數的中小銀行來說,僅僅是資金問題就無法進行IT外包。金融信息化專家丁茂順在談到 IT外包時說:“大量的金融機構,還有中小銀行沒有那么大的產業,我親身經歷過IT外包,他們沒有那么多錢。”
而對于IT外包的有效性來說,中小銀行和大多數金融機構的IT業務也還沒有大到非要由專業服務商打理的地步。
據了解,現在越來越多的大金融機構開始采用大集中的方式管理IT外包,特別是與安全相關的問題,如災難備份等,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有業內人士稱銀行業開始進入一個數據的“后集中時代”,但是,福州市商業銀行科技部總經理王忠表示,“我認為中小商業銀行現在還沒有到‘后集中時代’,跟國有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包括一些金融機構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很多中小金融機構還在探索和重建新一代核心業務系統階段。”因此,有專家認為,中小銀行IT外包還欠“火候”。
另外,即使采用了外包,整個IT系統、IT系統與業務之間的整合也是個棘手的問題。
尤其像國開行這樣的全外包,不同的業務選擇了不同的外包商,怎樣“無縫對接”是必須要考慮好的問題。
趙建平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告訴記者:“縫肯定有,實際上內部還是有縫,再好的公司內部也一定有縫。外包管理整體來講就是要做到無縫,或者縫小一點。這就需要我們自己不斷地提高管理水平,也要選擇適合的合作伙伴,幫助我們做有效的整合工作。”
盡管銀行IT外包還在探路階段,但有專業分析機構對銀行業IT外包服務的各種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認為,未來幾年中國銀行IT外包所面臨的積極因素要多于消極因素,未來銀行IT外包服務有加速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