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備外包不僅能夠解決運營商異地災備的建設投資問題,同時為運營商解決了運維管理、經驗缺失、專業人才缺乏等維護等難題,最大化地發揮了災備中心的容災作用。
災備外包”已經在IT業內存在很多年,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和中小公司信息中心都開始接受這一概念,并付諸實施。據了解,目前國內在被外包已經占據近40%的災備市場,越來越多的銀行用戶選擇災備外包來解決數據中心的容災問題。
GDS萬國數據公司副總裁張權介紹:如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大型銀行的數據中心已經進行多年的災備外包。”電信業在異地建立災備中心面臨著前期投資巨大,運維人力不到位等多種困難,張權認為完全可以借鑒銀行經驗,利用災備外包來提高數據中心容災能力。
運營商面臨跨區域運維難題
災備建設一直比較領先的銀行業早已提出了兩地三中心”的災備方案,即在本地設立兩個數據中心,互為災備,在異地建立第三個數據中心,與另外兩個互為備份,取得良好的災備效果。
銀行‘兩地三中心’的方案是很好的,但是投入也是巨大的。”福建移動信息系統部經理林志云有著十年的災備經驗,對于銀行的災備政策他非常贊同,從技術上來講,同城數據備份采用同步形式,異城備份采用異步形式,同步技術在執行一個交易時先寫入備份點,然后再寫入本地站點,保證數據不丟失,但同城備份對如地震等大型災難的抵御性不強。而異步形式則適合長距離傳輸,在執行一個交易時先完成本地站點寫入,保證了生產應用系統的性能,而備份點的寫入則采用異步的方式進行,避免了對生產系統的影響。這種模式在發生災難時,沒有傳輸的數據會丟失,但可以避免區域性災難的影響,能夠有效彌補同城災備面對區域性災難的弱點,兩者結合可以大大提升容災能力。”
但銀行這種優秀的災備方案在慢慢信行業的推廣上卻遇到了困難。林志云表示:在外省建立災備中心,對于目前電信行業各省各為中心的運營模式是不現實的。”
首先,以福建省為例,福建移動數據中心的投資接近十幾億元,建立一個災備中心需要使用相同的設備和配置,因此投資規模類似,特別是在3G建設時期,任何投資都需要謹慎。其次,即使財力投資不成問題,相關災備中心的運維工作也需要成熟的人員去完成,這是最為苦惱的問題。福建的災備設立在外地,再派相關運維人員過去,顯然是不現實的。”林志云表示。
林志云認為,運營商的BOSS數據與銀行的數據一樣重要,運營商所有業務都由此產生,一旦丟失對運營商的影響都是巨大的。所以對于運營商來說,做好全面災備顯然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如何解決運營商異地災備的人力和財力投資是最大問題。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張權指出,解決運營商面臨困擾的最好方式就是采用災備外包的運營模式。災備外包最大的好處就是分散前期投資,降低總體成本,利用完備的第三方基礎設施,及專業的災備運維經驗,提升災難恢復能力。對于運營商來說,外包是解決數據中心面臨災難風險時的優選方案。3G發展在即,運營商保有充分的現金流是十分重要的,而建立一套安全的運營體系也是迫在眉睫。
對于運營商而言,災備外包能夠解決運營商前期投資和運維管理問題,同時幫助運營商建立一整套有效的災難恢復、應急管理體系,擺脫災備中心只是‘擺設’的狀態。”
張權認為,現在很多企業的災備做得并不到位,災難恢復管理是一項長期的過程,涉及技術、管理、業務和流程和組織建立,非常復雜,并不像想像的僅僅是一個硬件、網絡、軟件的系統集成。這個領域在國外是一個專門的行業:業務連續性管理,在很多大企業還有專職的高管負責業務連續性。”張權表示。
良好的容災管理必須要有一個可執行的容災管理制度。目前對于運營商來說,容災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容災環境健康檢查、容災監控軟件成為必需,對于容災系統的量化評估體系也是必需的。而這些往往是企業領導人所忽視的,同時經驗的缺失也讓管理制度的建立缺乏科學性。因此,對于很多企業來說,災備體系建設需要有經驗的第三方災備服務商參與,進行全面的梳理,改進和提高。
專注自己擅長的工作
事實上,政策引導、災備國家標準出臺、地震發生將加速企業災備需求。2008年,中國電信初試災備外包業務,為中信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提供災備外包服務,服務內容包括基礎設施保障、數據備份、數據處理、網絡及通信、業務持續咨詢、災備恢復、增值服務。
但是要看到,雖然電信在災備基礎設施建設上有著突出優勢,多年運營
IDC機房對IDC業務也有著豐富的經驗,但災備外包服務遠超出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的范疇,業務連續性規劃、災備測試與演練和后期運維才是災備的關鍵。
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問題,運營商自身的災備情況不容樂觀,頻發的網絡事件已經說明運營商在災備能力上的軟肋。如暴風門”事件,造成大部分省內斷網,汶川地震造成大量重要數據丟失等都說明運營商需要從更高層次關注容災問題。
張權認為,電信運營商在基礎電信業務上的優勢讓其具有一定的容災服務能力,但在上層的IT運維管理、災備服務、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方面與專業的第三方災備服務提供商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因此,對運營商來說,與第三方災備服務商合作,達成合作共贏才是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