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網報道】每天上下班都會經過中山北路的市民朱先生,最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以往灑水的環衛車都是上白下藍”,現在全部刷成了白顏色,而且南京環衛”幾個字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玖生環保”——這是怎么回事?
顏色變化的背后,其實是環衛作業主體的變更。”鼓樓區市容局一位負責人說。
在現有體制下,政府是城市環境衛生唯一的管理主體,同時還是唯一的投資主體、運營主體。這種狀況嚴重制約了政府的行政能力,使得許多城市的環境衛生滯后于城市發展。鼓樓區18條主干道保潔走市場,是個突破性的嘗試。”市市容局一位人士這樣評價。
鼓樓
環衛外包”,減輕政府無限兜底”壓力
政府下撥環衛經費,政府組織環衛保潔,政府進行檢查驗收。
長期以來,我市環衛作業和全國大多數城市一樣,一直由政府全包”,政府既扮演管理者,又扮演運動員”和裁判員”。
這一點,于今年年初在鼓樓區發生了改變。
今年3月份,鼓樓區環衛所與南京玖生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服務外包”合作協議,區政府投入570萬元,將中央路、湖南路、山西路、中山(北)路、模范馬路、廣州路、虎踞路等18條道路的清掃保潔工作承包給玖生環保”。玖生環保”自行購置機掃車12臺、灑水車4臺,每天對18條道路進行機械化清掃作業。保潔質量由區環衛所監督考核,考核結果與經費撥付掛鉤”。區環衛所從掃地的”轉型為監督掃地的”。
干得好,就拿得多!”玖生環保一名負責人說,為了提高機械化清掃作業質量,他們給每輛車安裝了GPS定位系統,在每臺機掃車上安裝了攝像頭,確保保潔質量全程監控。為了實現讓城市每天都干凈”的承諾,他們實行兩班倒”,人歇車不停,白天灑水降塵、機械化保潔,夜間進行道路沖洗、機械化清掃。
機掃比人掃更快、更干凈!”鼓樓區市容局副局長、環衛所所長周影秋說,機掃4個多月以來,效果令人滿意——機掃車對路面進行反復沖洗和清掃,使路見本色”;機掃車安裝吸塵裝置,將塵土和垃圾直接吸入收置箱,減少了揚塵量,提高了保潔質量。
此外,‘服務外包’還大大提升了道路清掃保潔效率,減少了財政支出。”周影秋說,機掃之前,原來18條道路需要254名保潔員,機械化清掃后,只需要133人,節省用工121人,每年節省財政支出200多萬元。
鼓樓區副區長李暉說,嘗試環衛作業市場化的目的是通過引入競爭機制,提高環衛作業的質量和市民的滿意度;同時節約成本,花較少的錢辦同樣的事,甚至更多的事。目前,該區已將解放”出來的保潔力量,全部轉入背街小巷和社區院落進行衛生保潔,社區環境衛生水平因此大大提高。
與此同時,民營公司參與環衛市場競爭,還可以盤活整個環衛作業市場,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減輕政府‘無限兜底’的壓力。”李暉說。
鼓樓區環衛外包”的改革也引起市市容局環衛處處長毛華俊的關注。他認為,鼓樓區環衛作業市場化改革,打破了政府全包”的格局,是個突破性的嘗試。
毛華俊說,在現有體制下,政府不僅是城市環境衛生唯一的管理主體,同時還是唯一的投資主體、運營主體。政府不僅承擔環衛管理職能,還要投資建設環衛設施,組織專業隊伍,配置相應設施設備,配備足夠的人員,以及足夠的運行經費。這種狀況嚴重制約了政府的行政能力,使得城市環境衛生滯后于城市發展。必須通過環衛市場化改革,改變這種狀況。
怎么改?毛華俊說,政府應強化環境衛生行政管理職能和市場監管職能,改革投資機制,拓展投資方式和渠道,剝離環衛服務運營職能,從環衛服務的日常運作中解脫出來,讓企業成為真正的經營主體,在政策約束和規劃引導下,自主開展環衛服務等經營活動,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營主體。
總之,要通過構建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的市場格局,充分發揮政府和企業的優勢,形成一種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局面,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和城市環境衛生水平的不斷提高。”毛華俊說。
專家
環衛市場化”可以這樣做
如何突破影響環衛市場化的三大阻力”?
省城市管理學會副會長陳耀才說,突破三大阻力”,實現環衛整體入市”,必須增加投入渠道,擴大投入規模;優化環衛市場結構,增加環衛自身造血功能;減少環衛冗員,增強環衛活力。一句話,以財政投入為基礎,配套相關優惠政策,讓‘環衛公司’自己‘生錢’、‘養人’。”
如何優化環衛市場?
陳耀才說,環衛行業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朝陽產業,環衛行業在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文明方面大有可為。垃圾清掃、運輸沒有明顯的經濟效益”,但垃圾處理卻是一個含金量很高的行業。
他說,南京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在全國處于先進行列,擁有一批現代化的垃圾處理設施,通過管理運行,這些處理設施可以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
在垃圾分選過程中,可以努力回收可利用資源;在垃圾處理過程中,可以收集填埋場沼氣,用于發電或供熱;在垃圾好氧堆肥中,可以供應農業生產和園林綠化等,垃圾滲瀝液也可以進行無害化處理,用于場區綠化和車輛沖洗。此外,還可以建設垃圾焚燒廠,把熱值高、可焚燒的垃圾用于焚燒發電、供熱。
把‘環衛’大概念中的各個領域,進行有機整合,實施‘集團作戰’,優勢行業補貼弱勢行業,就可以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陳耀才說。
全市
環衛整體入市”如何?
鼓樓區18條主干道環衛外包”取得初步成功,全市環衛整體入市”,如何?
市市容局一名負責人透露說,環衛市場化改革,在我市很早就被提了出來,但推進一直很緩慢。
據介紹,2004年7月24日,市機構編制委員會下文,撤銷了江南八區環衛所等單位,并收回所有事業人員編制。我市環衛市場化改革邁出關鍵一步。
但隨后,企業化的環衛公司”并沒有成立,各區環衛所成為既不是事業單位、也不是企業的兩不是組織”,身份、處境十分尷尬,銀行賬號一度被停用。我市環衛市場化改革開始在原地踏步”。
環衛市場化改革的阻力在哪?環衛公司”為什么未能組建?
市市容局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對記者說,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的運行需要三個方面條件,一是投入”,二是市場”,三是人員”。之前,我市這三個方面的條件都不成熟。
首先,投入。目前,我市環衛經費來源單一,主要依靠財政撥付和居民企事業單位每月5元的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費”。環衛投入不足,資金來源單一,環衛只能艱難度日”。
其次,市場。環衛”是一個大概念,既包括道路清掃、垃圾清運,也包括垃圾處理、垃圾發電、資源回收和再利用等。但在現行體制模式下,環衛”僅包含了前者,僅憑幾把大掃帚就想掃出經濟效益,難度很大。現在的環衛市場”是一個被割裂的、不完整的市場,無法實現市場內的自我調節。
第三,人員。環衛市場化改革原地踏步后,各區環衛所成為各種人情安排”的重災區,干部數量嚴重超編”。一線和二線人員比例為2:1,4000多人處于非工勤狀態。龐大的環衛冗員隊伍,成為環衛改革”的阻力之一。
新聞附件:
外地環衛如何走市場”?
◆北京:集團作戰”,組建環境衛生集團
北京將道路清掃、垃圾運輸、垃圾處理等打包”組建北京環境衛生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北京環衛集團”。
北京環衛集團除承擔市區和部分郊區的生活廢棄物收集、運輸、無害化處理,道路機械清掃、沖刷、噴霧壓塵、冬季除雪、清除非法小廣告以及首都重大活動環衛保障任務之外,還從事環衛裝備制造、車輛維修等多項相關產業和服務項目,主營收入5億多元。
◆成都:對外承接業務,副業”養主業”
1996年,成都市在高新區實行環衛社會化、企業化改革試點,以原倍特”物業服務開發公司環衛專業隊伍為基礎,組建了成都高建環境衛生服務有限公司,在承包轄區所有道路清掃作業的同時,對外承接物業管理片區的環境衛生服務,如道路清掃、蚊蠅孳生地治理等,用副業”養主業”,取得明顯效果。2004年11月,成都市政府下發《成都市中心城區環衛作業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推廣試點經驗”。對環衛對外承接業務,政府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