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沿江開發大潮涌動。2003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對新一輪沿江開發進行了全面規劃部署,沿江開發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現代臨港產業開始加速向沿江地區轉移。江陰積極策應沿江開發,在省委明確十一五”要縱深推進沿江開發”的戰略方針后,又迅速作出部署, 2006年1月13日,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正式掛牌成立,以有效整合和放大沿江資源、謀取沿江縱深開發的新優勢,走出了一條以港興城、港以城興、港城共榮、互動發展”的新路。
崛起:現代港城雛形初現
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位于江陰市西部,東臨主城區、北枕長江、西面和南面與常州接壤。2006年9月,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經省政府批準正式成為省級經濟開發區。三年多來,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通過實施500天行動計劃”和三年行動綱要”,以只為成功想辦法,不為失敗找理由”的奮發精神和馬上辦、辦上馬”的工作作風,協力同心,奮發拼搏,一個欣欣向榮、充滿活力又富有現代氣息的濱江新城雛形已是小荷露尖”。
——快速攀升的沿江新港。又好又快是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的鮮明特點。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新港區3號碼頭于2006年3月開港,當年底,江陰港天吐量由原來每年5萬左右標箱提高到12.7萬標箱,9個多月時間翻了一番,2007年攀升到30.8萬標箱,2008年超50萬標箱,2009年將超75萬標箱,展望2010年,江陰港將成為百萬標箱、億噸大港。目前新港區航線覆蓋近洋航線、沿海內貿航線、長江內支線,航班每周達58班次。近洋國際航線有江陰—釜山、江陰—日本和江陰—臺灣的直達航線以及江陰—日本的HDS”航線。江陰—洋山的長江內支線目前已達天天班。內貿航線南起防城、海口,北到丹東、大連、唐山(京唐港),長江上游追溯到重慶、瀘州,都有直達、中轉干線、支線船到達。江陰港集裝箱吞吐量已超鎮江港和常熟港,總吞吐量在全國內河港口中的排名已由去年底的第5位上升到現在的第4位。江蘇環聯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等國內外著名物流企業紛紛進駐,第三方物流發展迅速。
——雙輪驅動”的投資熱土。雙輪驅動”是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的重要支撐。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瞄準石油化學、汽車零部件、精密機械制造、工業裝備和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導產業,截止目前,臨港經濟開發區已累計引進超千萬美元項目85個,其中包括新日制鐵、住友商社、三井物產、三菱商事等6家世界500強企業和18家國際知名公司,完成到賬外資8.55億美元。軟件科技園已集聚130多家軟件研發企業,注冊資金超億元,5家企業被評為省民營高科技企業,5家企業通過CMMI3級認證,13家企業通過雙軟”企業認證,與南京大學合作成立的南京大學江陰信息技術研究院”正式運作,軟件研發中心、物流工程研發中心、電子信息研發中心啟動建設,日本富士通軟件驗證測試基地首期投入運營。隆天軟件、方正國際集團、香港環球數碼、日本新高和軟件等一批重點項目已落戶園區。
——初步構建的現代新城。都市風韻是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的鮮明定位。臨港經濟開發區按照總體布局規劃,各個功能片區依次展開建設。新城核心區亮點紛呈,高檔次的幼兒園、小學、住宅小區和別墅小區有序排列;中央商務區(CBD)規劃面積3000畝,引入臨港之水、長江之心”理念,突顯口岸服務、進出口貿易、商務展示、生活服務等四大功能。到目前為止,已引進網通大廈、銀信廣場、安酉保險、建設監理、昇富酒店、順達金融大廈、半島會議中心、廣昊尚品小區、泰和江南、銘泰花苑、天津海貿大廈、恒陽商務、國際創意港、福華軟件城、深圳海岸城和金一文化設計之都等項目30多個,涉及房地產、企業總部、通訊、金融、保險代理、建設監理等多個領域,今年將有10幢大樓在中央商務區封頂運營,新建10幢大樓;區內主要基礎設施基本建成,連接主城區和對外交通的4條主要通道,從農田、山脈延伸至長江的5條生態綠化走廊,以產業和功能形態為特征的4個片區,以及居民生活服務的7個配套中心都已建成或初具規模。
創新:縱深推進臨港經濟的生動實踐
創新的實踐是最生動的實踐。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具有創新意義的實踐,在于遵循統籌規劃、永續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變革沿江開發模式,形成岸線開發與腹地發展有機結合,港口與城市建設同步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沿江開發新格局,為縱深推進沿江開發作出了有益的嘗試。
一、在空間布局上由港口向腹地延伸,形成以港興城、港城互動的開發格局
沿江開發首先是沿江空間的開發利用。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依托長江岸線的自然稟賦,實施有序開發、縱深開發和整體開發,實現港口、產業、城鎮和生態四大空間的統籌發展。
整合岸線資源,促進有序開發。合理利用岸線資源是沿江開發的基礎。上一輪沿江開發中,由于缺乏整體規劃,澄西24公里的黃金岸線”開發利用和碼頭建設雜亂,業主碼頭占到60%以上,一些岸線深水淺用,建設規模小,綜合效益低,港口功能弱。臨港經濟開發區建設之始,就把整合岸線資源作為推動開發的重點:第一步組建開發公司。抓住上海打造國際航運中心的重大機遇,大膽定位接軌洋山港,與上海港集裝箱公司合資組建蘇南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南國際碼頭),做大做強與之配套的長江內河集裝箱中轉港。第二步回購和整理岸線資源。臨港經濟開發區轄區內3號碼頭原由江蘇新長江集團投資開發,由于這一碼頭位于規劃中的公共碼頭范圍,他們從資源優化利用和區域優化發展的角度出發,采取市場行為實施回購,由蘇南國際碼頭統一經營。第三步擴建新港區。在蘇南國際碼頭掛牌的同時,臨港經濟開發區把建設新港區作為500天行動計劃”的主要內容,新港區占地5平方公里,包括7個萬噸級外港碼頭泊位,20個以上千噸級內港碼頭泊位和配套倉儲場地。第四步統一規劃沿江岸線。完成了1至6號公共碼頭及后方陸域的開發規劃,按照岸線開發集約化、港區發展專業化和規模化、岸線與腹地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要求,規劃港口、產業和城市建設的統籌發展。目前,2號碼頭和4號碼頭已投入運行,5號碼頭吹填工程已經完成。江陰港正朝著建成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組合港和區域性重要中轉港的目標加快發展。
優化空間布局,引領縱深開發。合理配置空間資源是沿江開發的關鍵。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借鑒國內外大河流域開發的經驗,樹立現代空間開發理論,博采眾長,創己之新,按照建設新港區、新商務區、新產業區、新生態區的戰略思路,對原有的空間資源進行合理調整和重新配置,理順港口與物流區、物流區與商務區、工業區與新城區、臨港經濟開發區與江陰中心城區的關系。首先,通過岸線和港口功能的調整,促進港區的布局優化和功能完善,一個區域性港口物流商貿集聚區正在形成。其次,統籌港口物流業與CBD現代服務業的互動發展,建設中的CBD北連新港3號碼頭,西接保稅物流中心,東距江陰市中心5公里,突出口岸服務、進出口貿易、商務展示、生活服務四大功能,集金融、保險、船代、商務、商住、商業等服務性產業為一體。第三,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的要求,著力推進制造業發展空間的整合,合理定位開發區各功能園區,優化整合相同產業的空間布局,實現各功能園區產業的集聚發展,加快形成行業相對集中、分工合作有序、規劃科學合理、腹地合理開發的產業布局。著力淘汰高污染、低水平的產業環節,騰出發展空間和環境容量重點發展主導產業。現在,整個臨港經濟開發區的空間布局整體性和功能結構合理性正在得到強化。
港城一體規劃,推動整體開發。合理優化的規劃是沿江開發的前提。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不僅是江陰的臨港產業基地,而且是江陰城市的重要功能片區。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把規劃作為區域開發建設的龍頭,按照前景廣闊、服務一流的新港區,充滿活力、功能完善的新商務區,產業集聚、特色明顯的新產業區和環境友好、宜工宜商的新生態區”的功能定位,堅持港城一體化戰略,打破轄區內各鎮、辦事處的行政區域界限,形成了一個高水平的臨港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確定了一核、四軸、五廊、四區、七星”的總體布局。一核”即在申港和利港之間規劃建設一個總面積15.3平方公里的新城核心綜合區;四軸”即濱江西路、港城大道、鎮澄路、芙蓉大道,作為連接主城區和對外交通的主要通道;五廊”即臨港經濟開發區南部農田與山脈為生態主廊道,向長江延伸發展出4條綠化走廊,將開發區自然劃分為4個組團;四區”即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的綜合產業區,港口物流、倉儲及相關產業區,新城綜合區,都市生態區;七星”即結合現有城鎮及規劃的新生活區,形成七個配套生活中心。現在,這個港城一體的科學規劃正引領著臨港經濟開發區的整體開發。
二、在產業層次上由低端向高端攀升,形成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開發態勢
加快沿江開發,產業發展是核心。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遵循好字優先、又好又快的發展思路,堅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增創產業發展的特色和優勢。
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由大到強的轉變。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堅持走集約化、特色化、高新化、國際化”道路,不斷優化和發展先進制造業。一是推動主導產業高端化。以重大項目為載體,加快工業由加工組裝向產業鏈高端攀升、向研發和服務延伸。依據產業基礎、資源環境特征和市場前景,大力發展臨港先進制造業,著力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強、縱深發展廣、貢獻份額高的基地型項目和整機項目,大力推動風電、光電產業關鍵項目建設,加快產業集聚和產業配套。二是推進企業科技創新。大力引導高新企業走啞鈴型”發展道路,即一方面注重科技研發、品牌創立和標準制定,掌握更多的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另一方面注重資本經營,采用上市、增資、擴股等形式實現風險社會化,提高企業競爭力。大力支持大中型企業加強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基礎建設,加快技術骨干和行業領軍人才的儲備。大力推進產業學研聯合,著力建設以特色科技產業園為載體的資源共享服務平臺,進一步提升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浚鑫科技成為江陰市第一家登陸歐洲資本市場的企業,募集資金5億元。三是提高項目準門檻。堅持環保優先方針,堅持扶大控小”原則,變引資”為選資”,突出引資質量重點瞄準世界500強和國際知名企業,加快引進大企業大項目,使產業結構得到優化。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由少到重的轉變。一是積極拓展生產性服務業。借助臨港國際物流園、保稅物流中心等平臺,大力發展采購、倉儲、分撥、配送、貿易等港口物流增值服務。發揮臨港經濟開發區先進制造業的優勢,對進出散貨碼頭、化工碼頭的貨物就近開展加工、處理等增值業務。加強與金融、保險、中介等服務機構的聯系合作,使港口從簡單的貨流向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全面流通轉變。2008年臨港經濟開發區物流業達到631.9億元。二是加快發展高端服務業。依托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軟件科技園和信息技術研發中心等一批三創”載體,發展業務流程外包和信息技術外包。文化創意園簽約的中國江陰(國際)創意港項目即將開工建設。三是努力提升生活性服務業。進一步完善商貿網絡布局,引入戰略投資者加快商貿城、特色街等生活性服務業的載體建設,加快開發建設臨港經濟開發區中心商貿區。積極探索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商業形態,使其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加快發展特色農業,推動由低到高的轉變。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堅持以工哺農,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在穩定糧食作物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水果、蔬菜、特種水產養殖等三大農業主導產業,擴大經濟林木種植面積,提高土地畝均效益。鼓勵發展農業龍頭企業,開發現代農業園區,積極探索高效、生態、特色、觀光農業,推動一村一品”發展,提高農業綜合效益,高效農業面積達7.55萬畝,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壯大申港河豚、璜土葡萄、石莊銀魚、利港鵪鶉等種養殖基地,形成集農業觀光、餐飲休閑于一體的特色產業帶。引導建立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提高市場風險抵抗力,已建專業經濟合作組織36家。積極開拓市場,通過建立購銷合作制和進駐大型超市等手段,進一步鞏固和拓展農產品在全市以及長三角市場的營銷體制,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
轉型:全力打造臨港產業集聚地
今年以來,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挑戰,主動把握中央、省市關于保增長”的政策措施,圍繞雙抓雙搶”全面實施抱團作戰、全面突圍,經濟運行呈現出逐步趨穩的積極變化。1—7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0.5億元,同比增長9.5%;財政總收入27億元,同比增長22%;完成集裝箱量37.4萬標箱,貨物吞吐量6148萬噸,分別同比增長31.6%和24%;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1.5億元,同比增長37%;江陰首個國家級園區—保稅物流中心正式封關運作,引進物流貿易企業59家,開展進出口業務1451票,完成進出口監管貨值10907萬美元,開票銷售1.75億元。
作為三年行動綱要全面實施的關鍵之年,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將以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實踐科學發展觀為強大動力,一心一意謀發展,持之以恒抓創新,攻堅克難求突破,以天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著力推進開發建設各項工作,加快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雙輪”驅動,在打造臨港經濟上做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一、做大港口碼頭,打造億噸大港。港口是核心資源,更是未來區域競爭的潛力和希望。下階段,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將繼續以百萬標箱•億噸大港”為目標,組建物流研究中心,積極探索江海聯運、集約中轉”、散改集、陸改水”、海陸聯運、區港聯動”等新港口物流模式,做大港口碼頭。一是攬貨縱深化。不斷加大船公司引進力度,把江陰港納入了全球海運和物流服務網絡,繼續加大港口宣傳和推介力度,在腹地重點區域、重點企業上求突破,跟外貿企業進行點點對接,確保江陰和周邊地區外貿箱量回流。二是航線密集化。以臺灣航線開通為契機,加密航線航班,延伸航線航程,全力打造近洋精品航線、廣增內河中轉渠道,打造成為上海港長江中下游的駁船調運中轉平臺,深層次地服務于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三是資本國際化。加快推進蘇南國際與香港保華集團完成戰略重組,利用重組契機實現資本經營一體化和投資主體多元化;5號碼頭加快前期審批,啟動基礎設施建設,盡快成為集裝箱發展的新亮點。
二、做強現代物流,打造區域采購分撥中心。充分發揮港口優勢和臨港產業優勢,圍繞引進知名物流企業,積極推進現代物流發展。一是加快載體建設。通過加快對于現代物流業相關公共服務設施的前期投入建設,打造綜合的物流體系。加快江蘇湘鋼物產船舶用鋼配送中心、長宏國際物流中心和博鴻鋼管華東地區物流基地等項目建設,迅速形成長江流域華東地區集散中心和區域性配送中心,為做大貨物吞吐提供保障。二是廣泛尋求合作。通過加強與國際知名物流公司的合作,提升江陰港在現代物流業發展中的國際化、市場化運行經驗。利用南寧(中國-東盟)商品交易所華東區總部落戶臨港經濟開發區的契機,將其華東區的現貨交易物流承攬,通過這個交易平臺,今年交易金額可達500億元,明年超過1000億元。三是發揮平臺優勢。創新現代物流發展模式,加大優惠政策的力度,營造一個綜合的集金融、物流、制造業多位一體的投融資平臺。
三、做優保稅物流,打造港口經濟新平臺。充分發揮保稅物流中心的功能平臺,一是擴大影響和突破招商并重。以封關運作為契機,積極向本市及周邊地區宣傳政策優勢,走出去”招商,廣泛引進國際國內貿易商和物流商,做到國際貿易的商品流、資金流、人才流、信息流在中心集聚。二是突出產業與加強服務并舉。結合江陰企業特點,圍繞紡織、金屬材料兩條優勢產業鏈,打造特色鮮明、個性突出的供應鏈服務;推進屬地報關、口岸放行”模式,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保姆式服務”。三是對外形象與對內貢獻并提。形成、培育港城的發展特色,把保稅中心打造成港口發展功能區,外向型經濟服務區,現代物流示范區,國際貿易、轉口貿易集聚區,確保今年實現1.5萬票報關單,4億美金進出口貨值,新引進企業20家,新增開票銷售20億元,新增稅金1200萬元。
四、做實三創”載體,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緊緊圍繞江蘇江陰軟件園和江蘇江陰文化創意產業園,繼續推進大型呼叫中心、工業設計研發中心、中國金一文化藝術品交易中心、信息技術科研中心、江陰軟件測試驗證中心、電子設計自動化中心、服務外包人才培訓中心等七中心”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以軟化促進產業優化。一是氛圍快營造。依托南大信息技術研究院、富士通軟件測試平臺等已有平臺,加快集聚一批如方正國際、中科院研究所、日本CCW等規模較大、影響和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國際服務外包及軟件出口龍頭企業,到2010年,軟件科技園和文化創意園入駐企業合計達到300家,成為省、無錫市軟件和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集聚區。二是項目快推進。智富大廈確保2010年建成投運,動漫一條街加快規劃設計,江鋒廣場二、三期工程確保今年12月封頂,中國(江陰)國際創意港項目確保年內主體結構封頂,福華軟件城研發大樓加快開工建設進度。三是要素快集聚。啟動融資貸款擔保服務,為三創企業發展壯大提供了融資平臺,出臺臨港經濟開發區《關于對三創”產業進行扶持獎勵的若干意見》,設立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三創”產業發展基金,2009年臨港經濟開發區財政安排2500萬元專項經費。
五、做特臨港產業,打造先進制造業新高地。充分發揮沿江優勢,加快臨港產業集聚,依托港口重點發展精密機械、重型機械、風電裝備等機械裝備業和光伏電子新材料、建筑新材料、軟塑包裝新材料、金屬制品新材料等新材料產業。一是以特色園區為重點。在制造業區域布局上,確立統籌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定位。利港依托機械裝備工業園重點發展機械、裝備工業和機械零部件等產業。新材料產業園濱江路以南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和新材料產業。申港將保留和發展城市工業,重點發展包裝新材料、能源新材料、建筑新材料等產業。二是以轉型升級為重點。通過改造提升一批傳統產業,培育發展一批嫁接產業,拉長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完善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附加值。推動冶金產業向特鋼、金屬制品方向發展;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包裝新材料、綠色能源新材料、衍生加工新材料等;機械產業重點發展精密機械、能源裝備、模具設計與制造、大型重工部件制造等。三是集約發展為重點。產業集群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手段,通過設立機械裝備工業園和風電裝備產業園,盤活存量土地,計劃在明年形成500億規模的機械裝備產業集群。同時大力推進已具有一定基礎的光伏產業、風能設備、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
(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 薛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