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在江蘇昆山舉辦的"中國金融外包峰會"上表示,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復蘇,明年的最大挑戰已不再是增加貸款規模、增加政府刺激經濟的財政投入,而是依靠金融投資的效率提高來促進經濟增長,其中金融是提高效率的核心,因此發展"金融外包正逢其時"
1
金融外包風潮涌動
金融外包發軔于20世紀70年代的歐美。當時,部分金融機構為節約成本,將一些準事務性業務(如打印和存儲記錄等)外包。到了1990年代,金融外包在全球得到迅速發展。受到利潤率下降的壓力,歐美等成熟市場的金融機構開始通過外包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GE金融(通用金融)是金融外包潮流的領導者,當年率先在印度建立起外包基地。
2005年2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在監管指引性文件《金融服務外包》中,對金融外包作了以下定義:"金融服務外包,是指金融機構在持續經營的基礎上,利用外包商(金融公司集團內部的附屬實體或金融公司集團外部的實體)來實施原來由自身進行的業務活動。"
近幾年來,中國本土的BPO(商業流程外包)市場正在以23%的速度快速成長,其中覆蓋銀行、保險、證券、投資等各類金融機構,并成為金融機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獲得競爭優勢工具的金融服務外包產業,在我國迅速發展。然而,經歷了一年來全球金融危機的"洗禮"之后,金融服務外包產業是否會受到影響?又該如何謀求進一步的發展?
在此次峰會上,博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對此表示,"中國金融產業在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中沒有遭受重創,這就為中國的金融產業大發展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此外,隨著中國的金融機構舍棄'大而全小而全'的概念,將為今后中國金融機構的服務外包產業提供極大的商機,這也有利于進一步促進中國金融產業的發展。"
凱捷咨詢大中華區副總裁王曉良則從金融危機中,看到了金融服務外包發展的機遇。他表示,"一方面,金融危機將促使金融機構將一部分非核心業務外包出去,自己則專注于提高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金融非常穩定,因此,國外企業更看重中國,愿意將業務外包到中國。在金磚四國中,中國可謂'一枝獨秀'。中國既具備海外接包的能力,又能鞏固本土的客戶資源,有利于進一步整合外包服務市場。這一年來,凱捷在中國的外包業務并沒有降低。"
蘇州市副市長邱麗新則從國際產業重組的角度,談到了位于江蘇昆山花橋國際商務城的發展前景,"當前,服務外包產業雖然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但機遇大于挑戰,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就不改變,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技術就不會改變。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格局大變動大調整,只會加快產業資本在服務外包上的轉移,服務外包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而花橋國際商務城也將抓住國際產業重組調整的時機,把金融服務外包作為產業發展的重點,全力構筑金融服務外包發展的優良環境,將對花橋商務城金融產業的集聚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
國內金融外包格局凸顯
IDC(國際數據公司)發布的中國BPO服務外包市場分析報告指出,近年來,中國的BPO服務外包內需市場發展迅速,2004年至2008年的年增長率超過了20%;截至2008年底,BPO服務外包行業已成長為約230億元人民幣規模的市場。其中,金融業服務外包,作為中國BPO服務外包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到整體BPO服務外包市場約20%的份額。過去幾年中,金融服務外包市場穩步增長,2006至2008年年復合增長率保持在21%左右。但是,中國金融服務外包市場還處于成長初期,尤其和發達國家市場相比,總體規模還很小。據IDC統計,到2008年底,中國金融服務外包市場規模僅為48億元,而同期美國市場規模為9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54億元。
盡管目前中國金融服務外包市場規模并不大,但是不難發現,這一領域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和商機。正如中國保監會統計信息部主任吳曉軍所言,"我國的金融業正呈現出核心業和非核心業、前臺業務和后臺業務、標準流程業務和非標準流程業務加快分離的趨勢,包括保險業在內的金融機構希望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核心業務創新,并以此提高其核心競爭力。因此,金融后臺的建設和以各類后臺為載體的服務外包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就在金融外包產業炙手可熱的同時,國內多個城市在原有的城市建設與規劃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金融后臺中心的目標。據花橋金融外包研究中心提供的一份較為詳盡的關于"中國金融后臺城市比較分析"的報告顯示,目前國內共有17個城市提出了建立金融后臺中心,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佛山、天津、杭州、昆山、大連、成都、西安、重慶、武漢、長沙、鐵嶺、青島、沈陽。
其中第一類是以綜合情況占優,戰略地位顯要為特征的北京與上海。作為我國金融監管機構的所在地,北京是集聚金融機構總部最多的地區,發展金融后臺服務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上海正在大力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需要大力開拓金融BPO外包業務,把大量國際金融后臺業務部門先行吸引到上海,逐步把上海建設成跨國金融機構的亞太總部和服務全球的后臺部門。據了解,目前上海已在浦東地區基本完成了作為一個現代國際金融中心的整體功能性布局,初步形成了以陸家嘴CBD為核心的進入前臺功能區,以及以上海市銀行卡產業園為載體的國際金融信息服務產業基地的基本格局。
第二類,則是地緣優勢明顯的七個城市,分別是大連、深圳、廣州、佛山、天津、昆山、杭州。其中,杭州和昆山都提出要依托利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溢出效應,發展金融服務外包產業。兩個城市各具優勢,昆山作為"小地方",具有行政高效、包袱輕的優勢。同時,即將開通的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墨玉路站,距離花橋商務城不到400米并將向商務城延伸,交通十分便利。而杭州作為浙江的省會,在金融領域具備機構集聚的優勢,同時,杭州在軟件外包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
第三類則是成本優勢明顯的成都、重慶、西安、武漢以及長沙。而列為第四類的沈陽、青島、鐵嶺三個城市雖然提出要建設金融后臺中心,但動作不大。
該研究中心對各城市在政府支持、人力資源可獲取性、運營成本、產業聚集度、地理環境以及生活便利等五個方面的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結果發現,上海、昆山、武漢三個城市并列第一。
日前,為助力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中心建設,《2009-2012年上海服務業發展規劃》正式發布。該《規劃》指出,到2012年,將推動上海形成國際金融機構和專業服務機構的主要集聚地,形成亞太地區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的主要匯集地,形成亞太地區重要的金融產品創新基地。隨著國際金融機構的不斷聚集,以及金融產品創新力度的不斷加大,上海發展金融服務外包的優勢以及作為金融后臺城市的戰略性地位十分突出。但是,不能否認的是,上海的運營成本以及人力資源成本非常大。
毗鄰上海的昆山,這個曾經以制造業聞名的城市,如今經歷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之后,變身為金融服務外包城市中的"一匹黑馬"。據該中心分析,昆山能取得如此成績,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其與上海的特殊關系。上海作為中國全力打造的國際金融中心,未來金融產業聚集前景廣闊,必將需要一個金融后臺中心對金融產業予以支持,昆山憑借突出的地緣優勢以及在制造業方面的豐富經驗,脫穎而出。據了解,目前,花橋國際商務城是江蘇省目前惟一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的省級開發區。
"我們不僅僅要接軌上海,更要融入上海。昆山花橋將抓住上海大力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有利契機,在上海整個金融業發展體系中,尋找自身的發展空間。"昆山市委書記張國華在接受采訪時談到。在談及花橋國際商務城未來發展時,他表示,"金融服務外包是花橋國際商務城發展的重中之重,未來幾年,我們將重點發揮昆山的成本優勢和花橋國際商務城的環境優勢、服務優勢,全力建設國家級的金融外包服務示范區;到2011年,花橋國際商務城將形成高中低端的金融兼服務外包的產業鏈,產能達到500億元。"
3
學習與借鑒國際經驗
國際金融外包市場的發展,為處于發展初期的國內金融外包產業,提供了不少經驗。隨著金融機構業務的多元化以及外包業務的復雜度與專業度的提升,對接包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說,金融服務外包發展初期,人們更看重運營成本的降低,那么,隨著外包業務附加值的不斷增加,客戶正逐漸將對質量的關注提升到更高的層面。由花橋金融外包研究中心與麥肯錫共同發布的《2009中國金融業服務外包年度報告》顯示,一直以來,降低成本和提高質量,始終是發包商選擇外包的重要因素;但隨著外包業務附加值的增高,對質量提出要求的客戶遠遠超過對成本要求的客戶。無論是在基礎數據,還是在專業語音服務上,質量和成本都是客戶關注的兩項最主要指標。但是對于要求更高的專業語音服務(如電話呼出業務),在離岸外包實現12個月之后,有超過10%的客戶認為,質量是他們最關注的指標。在基本業務的質量要求達到之后,金融機構即開始尋求外包過程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
早期代表性企業如Prudential(英國保誠保險),他們最初的外包策略非常簡單,就是為了實現企業在擴張中降低成本;之后以花旗(Citigroup)和渣打(StandardChartered)為代表的金融機構
希望,外包服務提供商能配合公司完成全球服務供應鏈的打造和實施,持續改善運營,全面提升現有的流程;而以美國運通(AmericanExpress)和通用金融公司(GE)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對外包服務提供商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寄希望于外包商能幫助開發新服務、完成服務于新客戶細分群體方面的使命。
其次,金融機構與金融服務外包商的關系從被動走向主動,從"簡單的服務提供"向"深度的戰略合作"轉變。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于2005年從光大銀行發第一張信用卡開始,與華道建立外包合作關系。雙方合作的業務從早期非常簡單的掃描和錄入,擴展到了第三方征信、電話征信、申請進度查詢、激活、逾期賬催收等完整的全流程領域。其中,雙方在催收領域的合作,曾被譽為國內信用卡催收合法合規運營的典范。
光大信用卡中心戴兵總經理曾指出,"在流程銀行的建設中,外包成為一種公認的智慧型路徑選擇,幫助銀行有效克服資源瓶頸或擺脫競爭劣勢,盡快達成戰略目標。"隨著合作和信任的不斷加深,目前,華道已經成為光大第一大外包服務提供商,光大在制定自身發展戰略方面也會更多地考慮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華道的發展優勢,而華道也會根據光大未來發展的方向和業務計劃,來調整資源配置或培育自身能力,雙方在不斷磨合、共同成長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再次,在金融外包中的風險管理越來越得到重視的同時,與之相關的責任險與賠償險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關注。
達信保險公司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韋樸,在談到金融業務外包中的風險時指出,"假設在整個外包的過程當中,最終用戶發生的金融損失或者說財務損失,是因為不合規的流程所導致的話,發包方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為了防患于未然,發包方在一開始應當有和保險公司合作的意識,以此建立更多的保障。因為最終用戶并不會關心金融機構把它的業務外包給哪一方,他們只會關心最后得到的產品與服務。據了解,印度的很多公司,在外包的同時,會投上2千萬元甚至1億元的保險額。可以說,給外包合同上巨額保險是一種新的合作趨勢。但是對中國的企業來說,這似乎不可思議。我覺得保險在中國滲透率還不是很高,對于金融外包服務領域的責任險或者賠償險方面,中國市場還欠發達,這一點值得關注。"
此外,國外金融機構自營運營中心出售給外包服務商也是近期的趨勢。如
CGSL是花旗集團的全球處理中心,于1992年在印度成立,1998年擴展到全球,負責花旗集團五項業務(銀行卡、消費者金融、零售銀行、貨幣市場及全球交易服務)的后臺流程處理。2008年10月,CGSL出售給TCS(印度塔塔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其后雙方簽署為期9.5年的外包合同,由TCS繼續為花旗集團及其旗下子公司提供各種相關的處理業務。花旗集團也由此成為第一家將包括核心后臺運營處理在內的完整處理流程外包的全球銀行。
而AGS是英國Aviva保險集團旗下的全球共享服務中心,于2002年開始在印度通過BOT(Build-Operate-Transfer的縮寫,即"建設-經營-轉讓")的方式建立,2004年開始成為共享服務中心,負責客戶服務、保單管理、財務等多項業務流程的處理,并負責對其他離岸外包項目的管理。2008年7月,AGS出售給一家在全球從事BPO服務的公司---WNS,其后雙方簽署為期8.4年的外包合同,由WNS接管
AGS原本負責的各項處理業務,并且將
Aviva在印度的其他離岸外包項目也轉移合并給WNS。根據雙方的協議,WNS將成為Aviva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為其英國和加拿大的保險業務提供服務外包。
4
把脈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中國金融業的不斷發展和創新,中國金融服務外包產業將結合金融業的發展態勢,努力尋找最合適的外包合作模式,并為金融機構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與此同時,也期待相關部門在政策引導以及監管等方面,能提供更好的外部環境。
首先,從業務多元化來看,中小企業信貸方面的外包將成為未來金融外包業務的潛在增長點。
據建設銀行產品質量部副總經理趙志宏介紹,"如今中國的金融市場發展速度非常快,以小企業為例,中國幾千萬家小企業中,90%有信貸需求,而這90%的小企業中,就有70%的信貸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大型金融機構如何更好地服務小企業呢?在我看來,現在銀行業的扁平化作業,運營的集約化給金融服務外包帶來新的機遇。銀行的特點,就是很多核算單位在縮小,扁平化,大量的處理需要不斷集中,這就衍生出了'前店后廠'的模式。隨著運營業務的專業化、集中化,外包水平在不斷加深,外包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以個人信貸中心為例,個人信貸中心集中以后,很多前臺的中心在各個營業網點,但是后臺處理可以由銀行委托其他機構進行,這就帶來了抵押登記處理的外包。我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市場的發展,大型銀行運營集約化,將會為金融外包服務帶來新的發展空間。"
如今,越來越多的銀行在為小企業集群提供服務。那么,怎樣才能迅速占領市場?在趙志宏看來,營銷策劃與執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這些可能需要外包才能夠快速達到滿足客戶的需求。"比如太倉縣的璜涇鎮,以化纖加彈業聞名,產業集群效應明顯,享有'中國加彈第一鎮'美稱。目前,該鎮化纖加彈業擁有相關企業1000多家,年產滌綸加彈絲100余萬噸,占全國總量20%左右。對于這些小企業集群來說,他們需要集中的信息服務,需要銀行能夠在整體評估的情況下,提供一個整體解決方案。這時,就產生了金融服務外包的商機。可以把資金的收款、付款結算這
些信息進行整合,并對流程進行梳理。在這一過程中,實際上金融機構和金融外包服務提供商將共同合作,拓展新的市場空間。"
與此同時,如何選擇最合適的外包合作模式,把握金融服務外包的一個平衡點,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
蘇黎世金融亞太區首席行政官馬休·萊利在"中國金融外包峰會"上,介紹了蘇黎世金融在全球實施服務外包的經驗。他認為,"在不同情況下可采取不同形式的外包。"
"在蘇黎世金融內部,我們對不同的外包做了明確的定義,不同的業務主管部門會按照各自情況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外包方式。當然,不同的外包之間肯定也有共同之處,因此,發包商肯定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供應商。此外,我們根據服務所提供定點的不同,也對他們進行了劃分,選擇不同的外包目的地,我們有境內外包、近岸外包和離岸外包三種。其中,近岸外包中,我們注重語言和文化方面的契合度,同時,從成本需求出發,希望能夠降低人力資源的成本,包括利用某一些管轄區稅收政策方面的優惠。我們始終認為BPO是一個很獨立的、很特殊的外包領域。"
對此,《2009年中國金融業服務外包年度報告》也提出了一些建議:選擇適合自身發展需求的合作模式,需要從企業總體戰略的制定開始。如明確自身未來發展的戰略價值定位是什么,對應這些價值定位的核心業務和核心環節是什么,然后確定完成這些核心業務的路徑如何。
在此基礎上,外包與否的關鍵衡量因素,一方面在于金融機構的內部因素,尤其是金融機構對于自身核心業務的界定和金融機構自身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取決于外部因素,即服務提供商的服務范圍和質量是否能夠有效地解決金融機構的擔憂和問題。中國金融產業快速發展,外包生態系統也在迅速變化之中,不同企業會有不同的選擇,同一個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也有不同的選擇。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完全自營模式、完全外包模式以及混合運營模式等多種外包模式將會共存。
此外,政策引導以及監管也將對金融外包產業產生積極的影響。金融服務外包在中國目前仍屬發展初期,國家正在陸續出臺相關的監管法規,但要真正做到有效監管還需要很多努力。近年來,國家已經陸續頒布了一些針對金融行業BPO的法規,在原則性層面提供了一些指導。
據《2009中國金融業服務外包年度報告》的統計,2004年3月,《關于加強銀行卡安全管理有關問題通知》要求銀行制定嚴格管理制度,防止外包商接觸或泄露銀行卡敏感信息,并明確各方義務和責任,相關資料需報送給銀監會。2006年1月,《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針對外包風險,對電子銀行業務外包的服務商選擇、合同訂立、風險應急計劃、審批和報告作出了一些規定。2006年4月,《關于防范信用卡業務風險有關問題通知》,要求發卡機構慎重選擇發卡營銷外包服務商,并嚴格管理與發卡營銷外包服務商之間的外包關系,明確雙方的職責與權力。
2008年4月出臺《商業銀行外包風險管理指引(征求意見稿)》,是針對商業銀行外包風險而制定的,涵蓋了外包方面。它可以看作是我國第一份專門針對商業銀行外包進行規范的文件。而2009年6月,《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指引》,則是在2006年版《銀行金融機構信息系統管理指引》基礎上修訂,專門有一章節針對信息系統外包作出較為詳細的規定和指導。
盡管有一些與金融外包相關的規范出臺,但是與歐美其他國家及地區成熟的監管體系相比,中國的金融服務外包領域的監管還比較薄弱。花橋金融外包研究中心專業人士指出,目前,對國內金融服務外包行業來說,其監管法規的覆蓋面較窄;監管法規的具體指引不夠細化;對某些關鍵領域,如客戶信息,沒有明確具體的責權規定等等,這些都有待今后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