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舢舨”到旗艦”
——探析印度信息技術產業飛速發展背后的動因
如果要舉出一個推動了印度現代化并體現了印度經濟轉型的行業的話,那就是信息技術產業。印度雖然沒有一條像樣的高速公路,卻有著四通八達的信息高速公路”;雖然10億人口中有近一半的文盲,卻擁有近50多萬合格的軟件人才,20多萬常駐海外的軟件工程師。年輕、富有朝氣、敢于挑戰自我、語言優勢、專業知識扎實、相對工資較低等,這些都是形容印度IT精英的贊詞。
目前,印度成為了世界外包”和離岸”服務的中心。很多西方國家大公司的會計工作、基本研究,特別是電話中心業務外包都是到印度完成。印度在業務流程外包”、信息技術帶動的服務業”兩方面都擁有巨大的市場,而且這一市場還在IT時代繼續擴大。
印度IT人才專業技術過硬
代表印度IT服務軟件產業的國家軟件和服務公司協會,從1999年就開始授權麥肯錫咨詢公司每隔3年報告一次印度IT產業的發展、前景以及在世界上的排名。據介紹,在全球信息技術帶動的服務業”和IT行業的離岸”業務中,印度擁有65%的市場份額;占有業務流程外包”48%的市場份額。2005年,印度的業務流程外包”市場總值是115億美元,印度有潛力把它增加到現有市值的10倍。報告還預測,到2010年左右,IT服務業將直接雇用230萬名雇員,間接雇用650萬名雇員。這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印度人民的就業問題。
為什么印度能在信息技術產業如此成功呢?
一是人力資源優勢。印度政府和公司非常重視IT行業人才的教育和培養。印度的精英層大都與7大印度技術研究所有關,這些研究所在印度1947年獨立后不久就建立起來了,它采取了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培養模式,旨在培養科學、技術和工程方面的教育精英。印度的IT人才專業技術過硬,相對我國的IT人才又有語言上的優勢。
二是政策支持。印度IT產業除去通信產業集中在國內,其他如軟件和IT服務企業,主要業務均在國外,而且主要集中在北美和西歐,出口導向”超過了80%的產值。這一看似畸形的產業發展走向,一部分原因是國內市場狹小,需求不足,從而逼迫印度企業朝外向型”發展,但更為主要的是印度政府的政策導向所致。印度政府通過各項政策,積極鼓勵印度IT企業盡快融入全球化的產業鏈條中,做強做大,搶占信息技術的戰略制高點。
三是重視國際市場的開拓。印度在發展信息技術產業的同時,十分重視開拓國際市場。根據世界銀行的調查,印度軟件業不但在出口規模和成本低廉方面名列世界前茅,而且軟件質量也為世界一流。印度400家最大的軟件與IT服務公司中有250家已獲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是全球獲得該認證最多的國家。
客戶服務品質優良
印度被公認為世界跨國企業從事軟件開發和IT服務的首選地國家。目前,全球500強企業中,有266家與印度有軟件和服務開發業務。這些跨國大公司和海外機構比較多地傾向于開辦自己的分公司,這樣可以全程監管和控制流程,保護數據安全。在這266家中,跨國公司以附屬機構形式出現的服務企業占了60%。
多年來,印度一直堅持不懈地通過引入各種國際普遍接受的質量管理模式來提高企業的服務質量,并追求塑造企業的形象和品牌。由于有很好的項目管理和過程質量控制能力,印度軟件和相關服務業的成本和質量優勢得到跨國公司的普遍認可。
印度軟件產業形成自己的服務和質量品牌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一是建立基本的面向所有活動的質量過程。大部分公司普遍采用了ISO9000標準。二是面向軟件工程的質量管理,主要是以CMM五級為標準。三是重視企業服務包括銷售、財務、人力資源管理和售后服務的全過程質量控制。主要標準是采用人力資源的P-CMM認證和六西格瑪的企業管理模型和CMMi的全過程管理模型。
對中國相關產業的啟示
中國的信息技術產業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初,比印度起步略早些。盡管近幾年中國的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勢頭很猛,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國際市場開拓能力低。與印度的信息技術產業相比,我國的信息技術產業主要是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中國國內的很多軟件企業對于國際標準沒有很強的意識,比如對CMM質量認證不重視,加之盜版現象嚴重,歐美軟件企業缺乏對中國軟件企業的信任。
二是信息技術人才數量缺乏。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每年至少存在20萬軟件人才缺口,并且這缺口還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加。另外,中國軟件人才的結構也存在著不合理之處。根據國際標準,合理的軟件人才結構應該是軟件藍領、軟件工程師、軟件架構與分析并存的金字塔形狀,它們之間的比例應該是4:3:1。而中國的軟件人才兩頭少,中間多,呈橄欖型分布。
三是融資渠道匱乏。目前,我國信息技術行業的企業資金來源主要還是依賴企業自主投資。另外,我國風險投資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相應的管理經驗和法律規范,無法為信息技術企業提供風險資金。
因此,我國信息技術企業應當緊跟國際標準,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學習國外先進的研發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加快人才體系的建設,健全學校的基礎人才培養體系,從而形成以企業為核心,政府、學校和科研單位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