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是大政府的模式,管的事情特別多,從出生時的準生證到死亡時的強制火化,從經濟文化到體育科技,全是政府管理的范疇。
在面臨經濟危機時,政府的職能與資源控制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政府能力擴展的時機。
在這樣的邏輯下,如果我們的政府自己來包辦這些職能,那么我們的政府部門就還要進一步擴大,我們的公務員隊伍還需要進一步擴大,我們的稅收規模就還要進一步增大。
很多地方政府部門開了很多部門工作熱線,但實際上很少熱線真正長期維護得很好;很多政府部門辦了很大的研究機構,其實大量的事業性研究機構成了半死不活的養人機構;政府也在談創業與就業促進,但這個領域也恰恰是民眾依然屢屢詬病的地方,真正的有效解決方案恰恰是由更多的中小民營企業提供的;即使像一些公辦的社會福利機構、醫療機構、教育機構,要脫離官僚氣息而有生動的服務能力,那真的還非常少見。
歷來的經驗表明,行政化機制在提供服務的豐富性、針對性、創新性方面一向是非常有限的,服務型政府的建成不大可能簡單依賴于政府本身轉變成顧客取向型的常規服務機構,而需要政府用更為創造性的方法去整合、培植、擴展與推動社會性的服務資源。
目前,根據零點調查結果,中國公眾對于政府工作的評價結果是,對中央政府評價最好,然后依次是省、市、縣、鄉鎮政府,有個民間的說法是中央是圣人、省里是好人、市里是牛人、縣里是壞人、鄉村是仇人”。
越是做具體工作的層級與部門,越是受到公眾的惡評,這說明從服務端的角度來說,公共管理服務型目標的實現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所以需要進行一些基礎的觀念調整:
一是把公共服務資源明確地向社會開放,讓豐富的社會資源擁有者朝著機會培養與提升自己的服務能力,尤其是讓更多的社會資本、民間資本投入到公共服務領域,使得更多的公益組織與專業的企業型服務機構進入這一領域;
二是有公開而競爭性的選擇程序;
三是對于作為公共服務分包商的執行機構的分包項目執行及其執行成效進行評估監控;
四是在優化公共服務能力的基礎上優化相關公共政策與公共服務思路。
如此,逐漸培養出豐富有效的社會化公共服務分包隊伍,完善公開透明的政府采購流程,把相關主管部門建設成精干高效清廉的公共服務引導與監控機構。
我們一向的觀念是,民間可以做生意,但是不可以做公共服務。其實,雖然中國的公共管理核心職能由政府掌握著,但可以把民間資源動員起來,做非常具體的公共管理政策下的服務工作——呼叫、機構管理、福利項目、新技術研發、公共組織形象推廣、政策研究、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等。
當出現這樣的機會的時候,社會資源就有了流動的去向,開始時還會有不成熟與短缺的問題,但假以時日就可能產生出非常有經驗與特殊能力的專業服務機構。
我曾經受美國國務院的國際訪問者項目邀請去美國訪問,發現類似這樣一個政府項目是外包給社會機構來執行的,因為你可以想象一個政府官員,怎么也不可能像專業的陪同服務機構那樣做得專業、有親和力。上世紀60年代美國政府甚至把所有的政府研究機構完全民營化,然后把政策研究幾乎全部外包。
因此我認為,我們今天的公共服務外包已經有了一點小小的起步,但是還面臨著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