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金融日益全球化、一體化,以金融服務外包為主體的國際金融服務產業轉移步伐不斷加快。從我國金融服務外包特點出發,制定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金融服務外包發展戰略,大力發展金融服務外包產業,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金融服務外包仍處初級階段
我國金融服務外包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決定。
一是金融服務外包監管等配套政策出臺時間較短,尚不完善。我國金融服務外包始于上世紀90年代的IT外包,但直至2004年,中國銀監會才陸續出臺了一些與銀行業務外包有關的規定,保險業尚未出臺與保險業服務外包有關的監管規定或指引。
二是包括金融服務外包在內的服務外包業規模較小。全球市場份額方面,截至2007年3月底,印度外包產業占全球市場份額為44%,而中國僅占4.9%的市場份額;信息服務外包方面,印度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20062007財年總收入超過478億美元,而我國軟件外包2006年規模只有約10.9億美元,相差40余倍;金融離岸外包服務方面,印度獨攬全球80%的金融離岸外包業務,我國占比很低。
三是服務外包企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一般地,可將外包企業的發展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以為發包方提供較低成本的人力資源和基礎設施等為競爭力;第二階段是以流程建設和行業經驗為競爭力,能夠告訴客戶他不知道的東西,幫助他找到更好的方法,現在只有少數幾家中國服務外包公司具備這一能力;第三階段是以知識產權(IP)為競爭力,這是服務外包企業的最高境界,這類企業需要有極強的行業背景,具備提供咨詢服務的能力,實際是某個垂直行業的標準制定者,三個階段越往上端,附加價值越高,競爭實力越強。目前大多數中國服務外包公司仍處在第一階段。
增長很快,潛力很大
隨著國際產業轉移加快、發達國家和國內金融離岸外包需求增加,我國服務外包業已步入快速發展軌道。從服務外包業增長看,根據麥肯錫預測,2010年中國外包產業收入將達180億美元,2015年會升至560億美元,年均增速達30%。
從我國大型金融服務外包企業營業收入變化看,大部分以金融服務外包為主業的外包公司,年均增速都在100%左右,而印度軟件外包企業年均增速為30%左右。如華道數據,2006年業務收入同比增長了8倍;西安炎興科技軟件出口總額,從2002年的20多萬美元,增至2006年的1120萬美元,4年增長了56倍。
從我國大型金融服務外包企業人員規模變化看,也呈現出快速擴張的局面。以金融服務外包為主業的外包公司中,華道數據,10年時間人員快速擴張到2500人,2010年將增加到1萬人;炎興科技,3年時間人員增至1000人;華拓數碼,7年時間人員擴充到近1000人,未來兩年將增至2000人,未來5年將增至5000人;軟通動力,7年時間增至4500余人;神州數碼,不到10年時間,員工達到近萬人。
從我國大型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分支機構數量和地域分布變化看,無論是以金融服務外包為主業的公司,還是兼營金融服務外包的企業;無論是以在岸外包為主的外包公司,還是以離岸外包為主的外包公司,雖然設立時間普遍不到10年,但網點鋪設速度很快,不僅在國內重點城市廣泛布點,而且在發包方最集中的歐美和日韓等設立了分支機構或辦事處。如華拓數碼、東南融通、文思創新、軟通動力等,在國內的沿海發達城市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等都設有分支機構。
在岸外包為主,離岸外包為輔
當前我國金融服務外包仍以在岸外包為主。從國內承接金融服務外包業務來源國看,到2010年,我國在岸金融業務流程外包市場將高達500億美元,而離岸金融業務流程外包僅為50億美元左右,二者之比為10:1。中資金融服務外包提供商中,絕大部分仍以承接國內金融服務機構的外包業務為主,我們選擇的22家國內規模較大、中資控股的金融服務外包提供商樣本中,只有25%左右的公司是以離岸外包為主,75%左右的公司仍以在岸外包業務為核心業務。海外跨國金融機構和國際大型服務外包提供商在中國設立的外包機構和基地中,以我國排名靠前的50余家外資控股金融服務外包提供商為例,在完成本機構分派的分包業務的同時,還大量承攬中國金融機構外包訂單。
從我國承接離岸金融服務外包區域分布看,主要承接的是日本、韓國等鄰國的近岸外包。國內較具代表性的服務外包企業中,軟通動力日韓業務占65%,歐美業務只占35%;大展集團日本業務占1/3,是最大的一塊,其后依次為北美、歐洲和中國;東軟對日外包業務占90%,歐美業務也只占10%左右。
以承接國內外金融機構IT外包為主
發達國家銀行、保險公司等已將外包作為其重要戰略選擇,對中國金融機構信息化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1990年代末以來,在國內金融競爭加劇和客戶需求結構提升等多重因素推動下,國內金融機構信息化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選擇信息技術外包模式。預計未來5年中國金融IT外包服務市場將以超過27%的年度復合增長率(CAGR)快速增長,到2011年其市場規模有望達到77億元以上。金融機構IT外包已成為近期乃至今后較長一段時期金融外包增長潛力最大的領域。
發展至今,我國金融服務外包仍以低端ITO業務為主,較少承接BPO等高端業務。我國承接金融服務離岸外包業務中,大部分來自日本和韓國,這兩個國家很少將高端項目外包。同時,我國大多數服務外包企業缺乏直接從歐美發包商手中接單的能力,主要是從跨國公司駐中國機構承接的第二、第三包等轉包業務。例如,我國本土服務外包企業獲得的微軟、IBM、HP和BEA等美國訂單,主要是通過這些美國公司在華分支機構獲得,而不是從美國直接承攬業務。
外包市場集中在一線城市
從我國承接金融服務外包區域布局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大連等一線城市,地域集中度較高。以軟件外包市場為例,這3個城市的業務規模占國內外包市場的50%以上。但自2007年以來,隨著國內一線城市成本的不斷提升,外包服務商出于成本考慮正向其他城市進行梯次轉移,金融服務外包區域正在由以一線中心城市為主,轉向一線、二線城市互補互促的新格局。
發展至今,我國已經形成了特點鮮明、各具優勢的四類外包城市。第一類是外包戰略中心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和廣東,以金融服務中心、高端咨詢和研究為主。第二類是生產工廠型城市,包括天津、杭州、南京,由于同上海或北京相鄰,主要承擔基礎框架生產的工作,成為國內外包產業的生產工廠。第三類是具有國際地緣優勢的外包業務中心,包括大連和深圳。第四類是成本優勢外包中心,包括西安、武漢、濟南、成都等,主要以二線城市為主。
外資機構滲透不斷加深
當前,在我國從事金融服務外包業務的企業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跨國金融機構自建機構,承接本機構全球或特定區域服務支持業務以及中國企業外包業務;二是大型跨國服務外包企業在華設立的分支機構,承接中國企業外包業務或日韓等離岸外包業務;三是中國本土外包企業,承接國內外服務外包業務。
從三種類型外包企業占比看,截至2006年底,我國較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金融服務外包機構有100家左右,其中跨國金融機構在我國自建外包機構22家,占比22%;大型跨國外包服務提供商在華設立分支機構30家,占比30%。前兩種類型外包企業合計占比為52%,我國本土外包企業48家,占比48%,基本呈現海外機構設立外包企業與本土外包企業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
從三種類型外包企業人員規模看,跨國金融機構在華設立的服務外包企業規模基本在5001000人上下,大型跨國外包服務提供商在華分支機構和20余家大型本土外包提供商人員規模大都在1000人以上,普遍高于本土金融服務外包提供商。從我國IT服務外包市場排名看,近幾年排名前三名的都是第二種類型的公司—大型跨國服務外包企業在華分支機構,它們是IBM、HP和EDS。總體看,前兩種類型的服務外包企業,不僅是我國金融服務外包市場的中堅力量,也是我國金融外包業發展的重要帶領者和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