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真正的金融中心應該具備的三個特點,觀察中國各地當前的實踐,不難看到許多正在建設的金融中心是桔生淮北”。
首先,金融中心應該是廣義金融機構的聚集地,而不只是狹義金融機構的聚集地。狹義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證券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保險公司等受一行三會”(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全面監管的機構,以及一行三會”自己。目前,狹義金融機構已經受到地方政府青睞。不少建設中的地方金融中心正在努力讓狹義金融機構在當地的分支機構聚集在一起,以為這樣做就可以構建出來一個金融中心。
一個僅僅容納狹義金融機構的街區不能發揮金融中心的作用。狹義金融機構的集體入住確實能夠讓所在區域現代化的高樓林立,讓市容市貌看起來很美”,這也是許多地方政府所追求的,但這不是在建設金融中心,因為狹義的金融機構能夠單獨完成的金融業務其實相當有限,分支機構之間也沒有什么必要發生交易。
大多數金融業務的完成,有賴于其他機構的配合。這些機構包括擔保公司、投資公司、公募和私募基金、各類交易所及其登記結算機構、咨詢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信用評估機構、公證機構等等。目前,建設金融中心的各地政府還沒有把注意力放在這些機構上,甚至還沒有一個合適的名字稱呼這類機構。為行文便利,這里暫且將他們稱為廣義金融機構”。沒有這類機構入駐,金融中心將徒有虛名。
其次,作為金融中心,僅僅讓金融機構聚集在一起也是不夠的。一個街區成為金融中心的必要條件是:聚集在這個街區的金融機構之間、這些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之間、以及非金融機構之間,在這個街區里發生大量的金融交易。正是這些交易把這些機構和當地聯系在一起。如果金融機構不和當地非金融企業發生金融交易,那么這家金融機構在不在這里沒有意義;如果當地的金融機構之間不發生交易,那么他們也沒有必要湊在一起。一般來說,只有在功能健全的金融中心內,非金融企業之間才能夠直接進行金融交易。
把這第二個特點往前延伸一點,可以得到一條推論:金融機構的災備中心、遠程呼叫中心、或者其他后臺業務中心,雖然頭銜上有金融”和中心”兩個字,其實與金融中心沒有什么實質性的關系。全球發展電話呼叫業務最成功的國家印度是一個典型案例。印度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電話呼叫業務。這不僅是因為印度的勞動力成本低,還因為英語是很多印度人的第二母語。因此,早在這一輪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前,幾大世界級的金融機構都在印度建立了全球呼叫中心。盡管如此,印度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國際金融中心。
后臺業務的誘惑”正在讓中國國內許多區域性金融中心橘生淮北”。如果中國地方政府的決策程序不變,在國內大多數金融中心的土地上,注定要擺放許多可有可無的項目。
地方金融中心建設,大多是先決策、后規劃。決策建立在必要性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具體方案之上。地方政府又特別愿意為金融中心這樣的面子”投入資源。中國國內在建的金融中心當中面積最小的也有幾個平方公里。這還只是一期。一個真正的金融中心需要多大面積呢?這里僅舉一例:這一輪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倫敦再次成為排名第一的國際金融中心。這個歷史悠久、舉世聞名金融中心只有1平方公里。
最后,金融中心一旦形成,一定具有向外輻射的作用——為周邊地區提供金融服務。也就是說在金融中心當地及其周邊,無論資金短缺的企業和個人,還是資金有余的企業和個人,都愿意到金融中心來尋求解決。金融中心能夠輻射的距離和覆蓋的面積,決定著金融中心的地位:國際金融中心能夠輻射全球,國家金融中心能夠輻射全國,以此類推。
在政府主導型的經濟和金融體制中,行政區劃阻擋”并且反射”金融中心的輻射作用。在投資推動的經濟增長方式之中,資金是寶貴的資源。因此金融中心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不愿意資金流出,有阻擋”的積極性;區外的地方政府也不愿意削弱自己金融中心的地位,于是有可能反射”來自區外的金融服務。在這樣的政府博弈之中,不太可能出現真正跨區域的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