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的產業布局進行了重大調整,為發展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上海的相關軟件、信息服務業基地已在空間布局上形成以浦東新區為核心區,7個市級軟件產業基地(復旦軟件園、交大徐匯軟件園、漕河涇開發區軟件園、長寧信息園、科技京城軟件園、天地軟件園、陸家嘴軟件園),3個數字內容產業園(徐匯區數字娛樂軟件園、虹口區數字媒體軟件園、閔行區紫竹數字內容產業園),2個信息服務外包產業園(盧灣區國際信息服務外包產業園、閘北區信息服務外包產業園)為擴展區的格局。
上海信息服務業日益呈現積聚發展的態勢,中心城區經營收入合計約占全市的90%,其中徐匯、浦東、長寧三區發揮各自優勢和資源,進行錯位發展,形成了在各重點領域集聚交叉發展的格局,三區總量合計約占全市的75%。
浦東新區抓住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上海市文化科技創意產業基地”落戶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契機,發展多媒體軟硬件、動漫、游戲軟件、高科技影視后期制作、文化創意等開發和制作,搭建相關的中介、展示、版權交易平臺,整合創意資源,構建基于互聯網應用的信息內容服務業增值鏈,制定實施了一系列鼓勵區內軟件企業自主創新、增強產業集聚度的舉措。
徐匯區采取多項措施推進信息服務業發展。一是設立專項扶持資金,重點發展軟件開發服務、電信增值服務、IT外包服務、數字內容服務、信息安全服務、第三方專業服務等具有優勢且服務增值大的信息服務行業;二是強化信息服務業發展平臺,推進信息服務業專業樓宇、特色園區建設,搭建數字內容產業公共服務平臺;三是不斷完善信息服務業發展的整體環境,針對不同企業的個性化需求,主動推送特色服務;四是成立信息服務業行業協會,建立與重點信息服務業企業的聯系溝通機制。徐匯區信息服務業企業總體上競爭力較強,特別在其成本和費用上控制得較為出色,獲利能力較強,使其較其他區縣具有更高的附加值。
長寧區深入實施數字長寧”戰略目標,重點發展軟件、多媒體、信息增值服務和電子商務。一方面不斷完善產業政策服務體系,推動政策落地,強化企業服務和龍頭企業培育;另一方面依托國家和本市重大項目,加快成果應用和落地,形成戰略性項目的引領、提升長寧信息服務業的比較優勢。
閘北區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成立了促進服務外包領導小組辦公室,設立科技發展資金,出臺財稅、人才、投融資、品牌建設等一系列促進服務外包發展的政策,資助區域內科技企業的各類科技創新活動,支持區內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上市,并對成功上市的稅收屬地企業給予獎勵等。
楊浦區貫徹三區融合、聯動發展”的理念,重點發展IC專用集成電路設計、系統集成、軟件與服務外包在內的信息服務業。尤其在中小型企業孵化方面,給予專項資金、投融資、人才等方面的特殊傾斜。
盧灣區推出了一攬子”政策加快服務外包發展,并相繼組建了推進國際服務外包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服務外包產業園區綜合服務中心等,為盧灣區服務外包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全力打造都市型服務外包示范區,使其成為上海乃至全國的服務外包產業集聚高地。
虹口區依托復旦、同濟等科研院所和優勢企業,采用市區聯手、區校共建和企業參與等多種形式,推進IT孵化基地和軟件園區的開發建設,營造有利于信息服務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扶持優勢企業,加大與市技術交易所、市計算機軟件技術開發中心的合作力度,構建產品交流和交易平臺。
黃浦區抓住現代服務業機遇,以科技京城為龍頭,以集成電路設計、軟件研發和數字內容為重點,形成信息服務產業集群、構筑高新技術產業高地。
靜安區根據自身優勢,按照突出重點、分類推進”的原則,選擇數字內容產業作為重點領域,通過政策聚焦、集中突破,以點帶面,帶動信息服務業快速發展。同時,依托資源加快產業園區建設,通過對現有園區的改造,實現園區產業結構調整,引導企業向這些數字內容產業園區集聚。
普陀區重點促進軟件外包、數字媒體等產業集聚,發揮信息產業在區域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過程中的引領示范和有效支撐作用,助推普陀區經濟發展。
嘉定區提出了促進文化信息產業行動方案,以吸引文化信息企業、電子商務及其相關配套企業為重點,強調文化特色,重點發展10個特色鮮明的文化信息產業基地,提出了力爭培育10家以上全國知名文化信息企業的發展目標。
寶山區鼓勵大魚”和蝦米”和諧共存,一起做大產業蛋糕,借助上海動漫產業發展優勢,打造國內動漫衍生產品的產業集群,與上海聯合動漫中心、上海數字娛樂中心、上海多媒體行業協會達成明確的合作意向,以動漫衍生產業為發展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