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物聯網概念,通過射頻識別(RFID)等信息傳感設備,把病理標本與互聯網相連接,在各市級醫院與病理中心進行病理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病理標本的智能化識別、定位、監控和管理。
數字病理切片系統,是把傳統切片進行數字化,集成顯微影像處理、Web圖像瀏覽等技術而打造的專業數字病理診斷平臺。此平臺可逐漸為寧波周邊甚至網絡能連到的病理醫生,提供無時間與空間限制的數字切片實時交流和診斷、疑難病例討論,并由專家做數字病理切片解讀、病理遠程教學。圖為病理診斷專家正在仔細閱讀數字病理切片掃描圖像。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任何一位醫生都需憑借輔助的儀器和設備來幫助確診。不論醫院大小,都復制一套完備的設備,那是不切實際的。在發達國家,一般的檢驗與病理項目由獨立的第三方實驗室完成,實現資源的集約化運作。
在新醫改推進的第三年,全國首個區域臨床病理診斷中心在寧波成立。不同于民辦醫院與公立醫院各自為政的格局,這個獨立的第三方,向區域內的大小醫院提供臨床病理診斷的外包服務。
成立臨床病理診斷中心橫向整合區域內優質醫療資源,通過機制體制的變革提升醫療存量的運作效率和質量;同時對區域內的任何一家醫院實行外包服務,實現優質資源全城共享。這是新醫改的題中之義,也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
一家中心的誕生
這家中心暫時坐落在市第二醫院保黎院區的一幢四層小樓里。
它憑借政府的有形之手,將市李惠利醫院、一院、二院、寧大附屬醫院、市婦兒醫院和市中醫院這6家市級三級醫院的病理科成建制地從各大醫院剝離出來,實現區域內最好的病理診斷、技術人員與設備的整合與統籌。
來自上述6家大醫院的61名病理診斷醫生、技師,年齡大部分在35歲-45歲之間。其中,正高4人,副高16人。他們被分成組織病理部、細胞病理部、病理技術部進行集團化工作。
對于甬城的病人來說,去就診醫院取樣、拿報告,還跟過去一樣。但他們不知道,其實操作流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心醫教部負責人說,昔日,醫院里的病理標本直接由手術室等拿到病理科。而現在,標本由兩輛物流車上午、下午各一次從各大醫院收集后,運到中心,然后進行標本登記。這些流程是基于物聯網技術的RFID(射頻識別)病理標本監管跟蹤系統全程監控。也就是說,從聯網的各家醫院醫生開出病理申請單起,中心電腦通過每個標本瓶內射頻電子標簽,實時監控病理標本的采集、運輸、制片、讀片和報告等全過程,并據此統籌安排人員與設備。
每天上午,中心對疑難復雜的片子進行三級會診。也說是說,每個診斷體現了寧波最好的病理醫生的集體智慧。
依據全市衛生系統局域網絡,中心的醫生出具診斷報告的同時,所送標本的醫生就能在工作站實時共享加蓋了讀片醫生電子簽章的病理診斷報告,不久的將來病人也能同時在就診醫院的自動打單機上打印報告。
現在,中心病理切片常規報告需要5天左右。為更好地為臨床一線服務,中心還設立晚班,將收到的標本當天取材,方便病理診斷醫生第二天盡可能早地讀片,下午可出部分診斷報告。胃、腸鏡等內鏡病理標本可在72小時內出報告。
市衛生局王仁元副局長告訴記者,通過網絡的延伸,今后任何一家醫院都可成為中心的一個服務終端,而中心作為中樞用物聯網技術進行全流程的監管。
這個新誕生的公立第三方機構還打破了我國病理界的傳統,全天候為臨床服務,給患者帶去方便。眼下,中心在上述6家醫院開設業務派出點,由醫院提供場地、水、電等基本設施,而所有的運行成本、設備投入、耗品費用、人員工資由中心承擔。這些業務派出點里有2-3名醫生即時開展手術的冰凍快切,同時收集切片。雙休日也可以提供預約快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