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日前在京表示,2011年根據IDC的分析研究,中國IT服務外包的交付能力已經超過了印度。盡管如此,中國的IT服務外包行業還需在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上狠下功夫,從三個方面努力,實現提升產業整體規模的目標。
第一、以政策為引導,產業集中度需進一步提升。倪光南在參加首屆京交會軟件和信息服務發展大會”時說,根據2010年中國服務外包總體情況看來,中國IT服務外包企業的數量遠遠超過印度,已經超過萬家,而印度的企業大約只有三四千家。
倪光南說,隨著中國政府大力推動,近年來很多中小企業紛紛進入服務外包行業,領軍企業所占比例就相對減少。所以,在政策方面不僅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更要注重對龍頭企業的培養。目前,中國服務外包小企業總數占90.3%,領軍企業總數比例只有1%。
第二、以規模化為優勢,整體利潤率水平需進一步提高。倪光南說,中國服務外包企業利潤率總體水平不高,平均利潤率只有8%左右。而服務產業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規模化,規模越大,利潤率越高,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等原因,成本相對來說比較高,所以其利潤率比較低,從而拉低整個行業的利潤率。
相比之下,印度服務外包供應商由于集中度比較高,盡管企業還是中小企業為主,但是產值的比重則完全和中國不一樣,大企業的產值占總量約為60%。從人員規模上看,印度大型企業和中型企業的人數占到服務外包總人數的70%-80%。
第三、以需求為導向,市場規模需進一步擴大。倪光南說,中國外包最早只是被動地去等候單子,以銷售為驅動,現在已經開始以市場為驅動,主動出擊。印度人在這方面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尤其是他們十分注重關系管理,把原來只有接發包商的服務系統擴大,直接把發包商發展成為接包商的伙伴。中國到現在也有一些企業在此方面有探索,如把發包商發展為自己的投資商,形成利益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