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重慶市外貿進出口總值16.8億美元,利用外資3.86億美元,對外投資83萬美元,落戶重慶的世界500強企業只有20家。
15年間,重慶的發展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和支持,胡錦濤總書記314”總體部署、國務院3號文件將重慶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極大地激發了重慶積極探索內陸地區發展開放型經濟新路子、建設內陸開放高地的熱情。
到2011年,重慶外貿進出口總值已達到292.2億美元,其中出口198.4億美元,進口93.8億美元,進出口增幅與出口增幅首次雙雙躍居全國第一。出口依存度上升至12.8%,出口對GDP貢獻率達31.4%。服務貿易總額61億美元,其中出口17億美元,進口44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達105.3億美元,升至全國第8位,總量列中西部第一。在渝直接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總數超過200家,重慶成為第三大臺資聚集區;對外協議(意向)投資60.3億美元,實際投資4.2億美元,建立700億美元對外投資項目庫,收購澳礦股權、圭亞那及加納鋁土礦,租買巴西和阿根廷土地,獲得一批核心技術品牌;服務外包執行額由全國21個基地城市倒數第一躍升至全國10強,離岸外包執行額增長到4.2億美元,增幅全國第一,總量西部第一。
2012年1-5月,全市實際利用外資26.25億美元,同比增長41.05%;前5個月外貿進出口196.7億美元,同比增長170%,進出口總額排名從去年的第18位上升到第12位;對外協議投資新簽項目25個,共20.97億美元,新核準境外企業(機構)16個,總投資共2.3億美元,對外實際投資預計16950萬美元;服務貿易12億美元,同比增長13%;服務外包離岸執行額1.2億美元,同比增長189%,服務外包新增從業人員1.5萬人,新增服務外包企業410家。
市外經委主任王毅表示,直轄15年,重慶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體系取得了顯著成就:完成國有外貿企業改制,由行政推動向市場推動轉變;利用外資增長了26倍,形成汽車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化工產業等外資產業集群;對外投資增長了504倍,海外工程增長了14倍,掌握了全球鋁土礦重要話語權,澳礦項目開工建設,巴西大豆開始回運。
與此同時,開放更有力地促進了重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和諧發展
外貿出口的擴大,拓展了重慶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進口的增加,加速了重慶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技術進步。
福特、ABB、拉法基等外資項目的進入,提升并優化了重慶的產業結構,增強了重慶工業的后勁和競爭力。外資銀行、保險公司、商業分銷等的進入,提升了重慶的城市功能,也為后來重慶長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緩解了重慶的就業壓力。圍繞外資企業延伸壯大的上下游產業鏈更間接帶動了更大量的就業。
外經貿的各種促進政策和措施使重慶更積極主動地融入經濟全球化,趨利避害地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在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同時,企業直接熟悉了國際市場的規則和標準,重慶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