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廣東面臨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又難以大幅度提高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而啟動居民消費是一項長期任務,難以在短期內奏效;同時采取擴大總需求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存在擠出效應”、推高財政赤字與推動通貨膨脹等制約因素。因此,高度重視目前進出口貿易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推動出口穩定增長,對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至關重要。
□易行健
近日,溫家寶總理來到廣東,就當前經濟走勢特別是穩定外需、加快外貿轉型升級進行調研。在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穩外需從而實現穩增長顯得至關重要。
穩定外需對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至關重要
廣東外貿依存度高,出口增長速度大幅度下降將嚴重影響廣東經濟增長。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長速度為7.8%,比去年同期增長速度下降了1.8%,從統計數據的趨勢來看今年穩增長”任務艱巨,穩增長已成為下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廣東不但是我國經濟第一大省,同時也是經濟開放程度最高的省份,2011年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占地區生產總值之比)高達112%,其中出口依存度高達65%,遠高于世界同時期的平均水平,外貿對于廣東的經濟增長至關重要。今年1-7月,廣東的進出口增長速度為5%,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其中出口增長速度為6.2%,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7%,綜合導致今年上半年廣東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由去年同期的9.2%下降到7.4%。
促進內需的宏觀經濟政策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廣東目前的資本形成率(資本形成占地區生產總值之比)已經接近40%,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消費率(消費占地區生產總值之比)則低于4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20%。目前廣東面臨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又難以大幅度提高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而啟動居民消費是一項長期任務,難以在短期內奏效;同時采取擴大總需求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存在擠出效應”、推高財政赤字與推動通貨膨脹等制約因素。因此,對于廣東而言,高度重視目前進出口貿易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推動出口穩定增長,對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至關重要。
廣東穩定外需、加快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對策分析
積極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與市場結構。基于規模和低成本競爭優勢基礎上,提高傳統優勢出口商品的質量和檔次,提升出口附加值,獲得更大范圍的傳統優勢出口商品的世界市場定價權。建立技貿相長機制,依靠技術進步促進對外貿易,進一步完善擴大機電、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和促進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產品出口的措施;完善自主國際知名品牌培育機制,實施國際知名品牌”扶持戰略,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創建自主國際知名品牌。
繼續鞏固廣東與港澳臺貿易聯系,深化發展與歐美日等傳統貿易市場合作,用好用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各項優惠政策措施,積極開拓與俄羅斯、印度、中東、南美和非洲等新興市場,最終形成多層次的全球貿易空間合作格局。加大力度組織企業開拓多元化市場,切實利用好廣交會這一重要的本土平臺,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境外的知名展會與各個層次經貿交流活動,繼續推進定期在境外舉辦的重點貿易促進活動,多方面推動出口企業借助境內外知名的電子商務平臺開拓多元化的國際市場。
積極優化貿易方式,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技術貿易和服務外包。建立和完善支持服務貿易出口的政策措施,鞏固廣東省旅游、運輸和商業服務等行業在服務貿易中的規模優勢,擴大軟件、技術、文化、醫療服務出口,重點培育通訊、金融、信息、出版、傳媒、咨詢等高技術、高增值的服務出口;打造若干個國際知名的服務貿易專業展會平臺,建設一批知名服務貿易品牌;鼓勵企業開展國際專利使用權、商標使用權和專有技術使用權等技術貿易。
加快發展服務外包,通過建設服務外包產業示范區,加快推進以廣州和深圳兩個示范城市為龍頭、輻射整個珠三角地區的服務外包基地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積極開展服務外包招商,主動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產業的轉移,重點培育和發展軟件研發、醫藥研發、工業設計、動漫創意、信息管理、數據處理、財會核算、供應鏈管理、金融后臺服務等產業和業務;做大做強一批服務外包企業,培育廣東服務外包品牌。
大力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對于傳統加工貿易產品要提升檔次和附加值,通過技術創新、品牌建設全面提高此類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加工貿易企業發展成為集研發、融資、技術服務、市場開發為一體的綜合性生產服務企業,培育一批能夠促進和帶動相關企業實現精細化分工的行業核心;提高加工貿易產業關聯度,通過產業鏈向中上游延伸、提高技術能力和產品質量水平,提高產品國內增值率;鼓勵加工貿易企業通過垂直和水平參股、并購實現規模擴張,實現行業整合,形成從中間產品到最終產品的完整產業鏈。
完善外貿發展方式轉型的扶持政策。突出支持外貿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開拓國際市場、重點商品出口、建設公共服務信息平臺等;繼續推進銀企合作,緩解外經貿企業融資困難,進一步發揮出口信保融資功能,完善出口信用保險扶持政策,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加大對新興市場、中小企業及重點產品出口信用保險保費的資助比例;動態掌握出口退稅機制運行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積極促進加快退稅進度;組織加強外經貿業務培訓,培育壯大外向型民營企業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