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海的后花園”,昆山或許是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反應最為敏銳的地區之一。
昆山市委書記管愛國在第五屆中國外包峰會”會間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開說,如何對接上海自貿區是其每天都要考慮的問題。
昆山在承接上海產業溢出方面已經有豐富的經驗,上海地鐵11號線花橋段的通車、在花橋可以申請上海區號的電話以及未來多條公路與上海的通聯。但管愛國認為,昆山如果要承接上海自貿區的溢出,更重要的是軟實力的提升。
2013年初,昆山迎來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這一國家戰略的落地。據本報了解,江蘇方面將在近日發布支持昆山試驗區建設的31條政策措施。這兩個戰略的融合也成為目前昆山面臨的最重要的機遇。
《21世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已經正式掛牌啟動,昆山一直把自己定位為上海的后花園”,在上海自貿區的推進過程中,昆山將與上海如何對接?
管愛國:這個問題是9月29日上海自貿區揭牌后,我們每天都要考慮的問題。事實上,對于這個問題的思考在更早的時候就在進行了。
我自己判斷和分析,上海自貿區的建設對昆山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利大于弊。大家都擔心上海自貿區有虹吸效應,會把很多企業吸過去。但我們要看到上海自貿區吸引的都是一些高端的企業總部、金融機構。而昆山和上海的產業結構是不同的,昆山這樣中檔次的產業層次其實沒有什么可以被上海吸引過去,而上海也不會花這么大的代價來吸引昆山的企業。
而上海自貿區的溢出效應對昆山恰恰是一個機遇。上海自貿區只有28平方公里,很多上海本市和來自其他地方的企業希望入駐,但地域面積就這么大,因此會有溢出。我們正在尋找機會,看能不能把上海的溢出放大到昆山來。
《21世紀》:昆山要承接上海自貿區的溢出需要做怎樣的準備?
管愛國:第一,我們需要把自己的承載力培養起來,有沒有足夠的人才、國際化的理念承載上海自貿區外溢出來的東西。承載力其實是一種軟實力,是人的素質的提高,這其中需要大量的培訓,完善知識結構、完善知識水平。
第二,我們能不能判斷哪些是我們需要的,哪些我們還不那么需要。昆山與其他接納一級城市外溢的城市相比,一直在不斷地創新。昆山的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在獲國務院批準之前,包括臺灣的很多企業、金融機構的人士都不太敢相信會有這么一個重大的改革出現,這都是昆山這么多年來不斷創新、進取的結果,但這僅僅是開始。
《21世紀》:昆山在承接上海自貿區的溢出過程中,會進行怎樣的產業選擇?哪些是昆山需要的?
管愛國:舉一個例子,昆山的金融外包就能夠非常形象地體現昆山和上海的關系。上海很多金融企業的總部、大腦在上海,但很多外包服務放在昆山。昆山到上海有區位優勢。金融服務外包已經成為花橋服務外包最主要的內容,占花橋服務外包超過50%的份額。
現在從上海的地鐵11號線花橋段已經通車了,互通非常方便,這是完全融入上海。昆山的服務外包的發展得益于上海的現代服務業的高速發展。
而針對上海自貿區服務業的開放,昆山除了希望借助世界各地金融機構涌入上海自貿區的時候承接金融外包服務。在文化產業上,上海自貿區對全球進行了文化產業的開放試驗,這一塊對中國來講是一個全新的內容,同時起步的話,昆山在這個方面會有機會,此外還有工業設計、IT技術等領域,
《21世紀》:今年獲批的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也是昆山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昆山是否會將這一戰略與上海自貿區進行對接?
管愛國: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從名字來看內容就已經非常確定了,主要是產業合作,這其中也包括金融產業、制造業。昆山是制造業大市,去年制造業有8500億產值,臺資企業在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昆山的試驗區與上海自貿區區別非常大,上海是面向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而昆山僅是以臺灣為合作對象。但這不是終極目標,它是以與臺灣合作為通道來向全球開放。我們不僅僅面向臺灣的某個企業,還要做得更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