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恒生電子[10.01% 資金 研報]果然不負眾望,復牌當日即走出一條漂亮的一字漲停。
作為一家從事了近20年金融IT服務的企業,恒生電子的新生之路就這樣開始了。
一切源于幾天前的一場交易。4月2日晚,恒生電子發布公告稱,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持股99.14%的浙江融信,擬以32.99億元現金受讓恒生電子大股東恒生集團100%股份。交易完成后,浙江融信將通過恒生集團持有恒生電子20.62%的股份,馬云將成為恒生電子的實際控制人。
當人們紛紛議論馬云將以此撬開金融入口,從而加快締造金融帝國步伐的時候,筆者則尤為關心恒生電子這家金融外包巨頭的命運。
筆者注意到,去年10月,恒生電子參加了由阿里云主辦的第三屆阿里云開發者大會,并以金融云為主題進行了演講。11月,恒生電子曾表示,要試水金融云平臺,從傳統金融應用軟件供應商向運營服務商新業務模式轉型。
恒生電子在多個金融細分行業的IT系統都占有相當高的市場份額,這也是馬云所看好的。公司2012年年報顯示,其在基金、證券、保險、信托資管領域核心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93%、80%、90%、75%。
不過,這并不能打破核心金融領域的IT服務多由外資壟斷的局面。而且,恒生電子在經過多年的高速擴張后,業務的持續增長能力也遭遇瓶頸。正如恒生電子董事長彭政綱在4日召開的說明會上所言,市場競爭格局發生變化,國外金融巨頭紛紛進駐中國,為其服務的金融IT公司也紛紛涌入,公司面臨著雙重競爭壓力。
其實,恒生電子2013年三季報就曾指出,公司的主要客戶均面臨行業的急劇變化,公司能否做出相應的產品與服務,對于公司未來的發展和成長至關重要。
嚴峻的競爭環境,倒逼恒生電子謀求戰略轉型,提升市場競爭力。此次交易完成后,恒生電子距離金融云的夢想似乎更近了,同時來自阿里的外包業務也可對公司業績構成利好。
不過,這一合作給恒生電子帶來的風險也令人擔憂。在獲得了恒生電子之后,阿里絕不可能在金融機構的行為數據面前保持一顆平常心,其對于商業利益的追逐很有可能會導致金融機構的數據外泄,影響其數據安全。金融機構的不安或許會影響恒生電子的外包業務發展。
當然,畢竟易主后,阿里說了算。恒生電子轉型這盤棋究竟如何走,就要看阿里如何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