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通利用外資:
在總量攀升中實現轉型發展
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和深化,為我市利用外資創造了廣闊的發展空間。1981年11月成立的南通力王有限公司成為我市也是江蘇首家建成投產的中外合資企業。隨后,南纖、中集順達、中遠船務、中遠川崎、先正達等一大批重點外資企業相繼落戶。到2013年底,南通已吸引了來自超過117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國投資者,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項目10962個,實際利用外資260多億美元,其中投資總額超1000萬美元的項目達到2405個。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和十二五”以來,全市年均實際利用外資25億美元,年度實際利用外資連續8年保持在20-30億美元高平臺上,穩居全省第一方陣。目前已有德國巴斯夫、默克,美國通用、卡特彼勒、禮來藥業,日本日立化成、伊藤忠、旭化成以及韓國sk、韓華,法國歐尚、迪卡儂等62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落戶南通,共投資93個項目,總投資超過50億美元,涉及化工、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新材料、醫藥等高新技術領域。外資產業結構明顯優化,泰森地區總部、普洛斯物流、豐樹倉儲、愛信汽車技術中心、帝人纖維商品開發等一批優質項目先后落地。利用外資領域進一步拓寬,節能環保、影視動漫、工業設計、金融等行業利用外資取得積極成效。全市從事融資租賃及擔保的外資企業達到8家,名古屋銀行、匯豐銀行、邦吉融資租賃、鎧斯融資租賃、正大融資擔保等跨國金融企業先后在我市開展業務。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市利用外資在體制機制改革中進一步釋放紅利。全市范圍內實施外商投資快速審批改革,推廣清單式審核、備案化管理”模式;對主城區、蘇通科技園區、南通濱海新區等區域,試行委托式”外資審批管理,使其享受市級的外資審批管理權限;探索在市區范圍內試行外商投資新設項目一口受理、并聯審批”,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帶來了營商環境的進一步優化。
二、南通外貿:
結構持續優化、改革試點加快
1988年,進出口額首超1億美元;1994年,進出口額首超10億美元;2006年,進出口額首超100億美元;2010年,進出口額首超200億美元;2014年,南通進出口額將首超300億美元……一串串持續攀升的數字,彰顯了南通對外開放30年以來外貿發展的迅猛態勢。不僅如此,南通外貿的結構轉型升級和先行先試改革的步伐也從未停下。一是載體建設不斷加快。2011年3月,南通被認定為首批國家船舶出口基地;2012年12月,海門疊石橋家紡城被認定為首批國家重點培育的內外貿結合商品市場;同月及2013年12月,通州區床上用品基地、海門家用紡織品基地先后被認定為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以4家國家級出口基地為帶動,全市還建有5家省級出口基地和4家市級特色產業出口基地,這些基地的出口額已占全市出口六成以上,基地內的8家外貿公共服務平臺和30個省級出口品牌,有力推動了全市外貿的轉型升級。二是外貿結構升級優化。南通外貿形成了主導產業均衡、企業主體眾多、民營外貿和一般貿易占比大的特點。船舶海工、服裝、家紡、化工、集裝箱、光伏等六大出口主導產業出口額占全市出口總額近60%。2013年,家紡產業自營出口21.2億美元,約占全國家紡出口的九分之一;船舶海工出口28.5億美元,接近全國該行業出口的十分之一。全市貿易伙伴達到206個國家和地區,對歐盟、日本、美國三大主體市場出口額保持穩定,各占全市出口的15%左右。就貿易方式而言,一般貿易占比超60%,大幅領先加工貿易;中小外貿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是南通外貿的主體,全市有進出口實績企業數4639家,約占江蘇的十分之一,這些都使得南通外貿的抗風險能力較強,運行相對較為平穩。三是先行先試扎實推進。作為繼義烏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后的全國第二家試點,疊石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加快推進。該試點在義烏試點成功經驗基礎上,率先嘗試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與電子口岸平臺以及跨境電子商務的有機結合。目前,已成功試水旅游購物”貿易方式出口,相關平臺建設正在加快推進,這一創新突破必將有力帶動南通外貿轉型升級。
三、跨國跨江創新模式:
十四家合作園區井噴南通
對外開放30年來,南通逐步形成由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特殊功能園區、跨國跨江合作園區、沿江沿海特色園區組成的多層次開發區布局,各類園區呈現轉型加快、功能提升、互動融合的良好態勢。近年來,南通以創建陸海統籌發展綜合配套改革為契機,積極與發達國家以及國內上海、蘇南等地的跨國跨江聯動合作開發園區,有力推動了開放型經濟的跨越發展。自2007年6月上海外高橋集團(啟東)產業園成為首個跨江合作共建園區以來,蘇通科技產業園、錫通科技產業園、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上海楊浦(海安)工業園、海門海寶金屬工業園、復旦復華高新技術園、上海城投(啟東)江海產業園、張江南通數字產業園、上海奉賢(海安)工業園、常熟(海安)紡織工業園、上海嘉定(如皋)產業園等12家跨江合作園區相繼誕生。而中奧蘇通生態園、中意海安生態園的相繼落戶,更是將園區合作共建從跨江合作拓展到跨國合作。合作共建園區引入了新理念、新模式、新舉措,大力完善配套基礎設施,高標準建設研發中心、標準廠房、人才公寓,引進金融、通訊、云計算中心等先進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園區的整體功能、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蘇通科技產業園已獲批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并已注冊廣島鋁工業、日本神戶制鋼、肖氏地毯等500多家企業;中國―奧地利中心正式建成,累計落戶奧地利相關企業8家,總投資逾10億歐元。錫通科技產業園已落戶卡特彼勒、中港糧油、東泵業等項目。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重點發展總部經濟、研發設計、教育培訓、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已落戶的挪寶全球研發運營中心、衣谷創意園、長江智谷”科技園以及智翔人才培育基地等項目全面推進。上海外高橋(啟東)產業園已有久源木業、丸倉工業等企業進駐。海門海寶金屬工業園已有寶鋼鋼構、寶鋼磁業、寶鋼精密鋼絲、寶鋼物流四個重大項目先后入駐,并和上海城投(啟東)江海產業園被授予首批長三角園區共建聯盟示范園區。
四、服務外包:
南通現代服務業的新名片
南通服務外包產業起步于十一五”,發展于十二五”。近年來,南通服務外包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一是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增速處于高位運行。2008年全市服務外包企業僅77家,截至2014年10月全市服務外包企業達845家,每年遞增100多家企業。2008年,服務外包從業人數約有4000人,2014年10月已超35000人,6年來人數已增至8倍多。2008年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僅2.24億元,2014年前10月達到47.07億元,全年將突破50億元,6年來年均增速超30%。二是示范區集聚效應明顯,產業競爭力大幅提升。擁有崇川區、港閘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如皋軟件園5個省級國際服務外包示范區,示范區內服務外包企業數、從業人數以及服務外包合同額、執行額均占到全市總量的90%以上。通過園區的集聚效應,軟件開發、呼叫中心、數據處理、醫藥研發、工業設計、技術研發等優勢領域初步成型,實現了ito、bpo、kpo全領域覆蓋。三是重點項目加快啟動,骨干企業迅速成長。引進歐洲最大的咨詢及信息服務提供商凱捷公司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全球最大的企業管理和協同化電子商務解決方案供應商sap(思愛普)公司在如皋市建設中小企業云服務中心;蘇中蘇北最大的云計算數據中心項目落戶蘇通科技產業園。攜程(南通)公司目前呼叫席位數近1萬個;安客誠公司成立5年來業務量翻了10倍,服務客戶群由原來的亞太地區拓展到世界20多個國家。四是培訓體系初步形成,外包人才儲備充足。擁有3家省級和6家市級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形成由本地高校、職業學校、社會培訓機構和服務外包企業共同組成的南通市服務外包人才培訓聯盟”。堅持走高端人才靠引進、中端人才靠專培、普通人才靠職訓”的人才培養模式,每年培養服務外包相關專業人才8000人以上,有力助推了全市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
五、南通口岸:
通江達海、聯動內外
南通擁有得天獨厚的江海資源、通江達海的交通優勢、實力雄厚的產業基礎,南通的口岸建設和發展在對外開放歷程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一是口岸開放規模不斷擴大。1982年11月南通港水運口岸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對外開放;2009年2月,如皋港實現一類口岸開放;2014年8月,如東洋口港、啟東港口岸經國務院批復正式對外開放。至此,南通擁有南通港、如皋港、如東洋口港、啟東港4個一類開放口岸,占江蘇一類水運開放口岸的1/4。作為長江北岸由海入江的第一港,南通已正式對外開放61個泊位,有力助推了石化、船舶、港口機械及海工產品等外向型產業的發展。作為江蘇最早投入使用的民用機場,南通興東機場2009年被國家民航局明確為上海國際航空樞紐輔助機場,目前興東機場開放已列入國家十二五口岸發展規劃”,國家相關部門正在審理中,口岸開放相關配套設施正加快建設,一期1500畝空港產業園已建成。二是通關載體功能日臻完善。2002年,南通獲國務院批準規劃建設出口加工區,2009年疊加保稅物流功能,實現加工貿易區轉型升級。2013年12月,南通綜合保稅區(一期)正式封關運作。高端產業、高端要素在南通綜保區不斷集聚,全國首家紡織原料現貨交易平臺――南通綜保區紡織原料中心等40多家企業和項目先后進駐投產運營。2014年11月,如皋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又通過國家相關部門的聯合審批。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在南通各個口岸的加快布局,有力提升了南通經濟開放度和國際化水平。三是口岸通關效率提速增效。南通口岸始終注重優化通關環境、提速通關效率。2004年,南通口岸聯合辦公中心建成使用。2013年,南通正式啟動電子口岸建設,由政府注資控股并投入資金3000萬元,計劃用3年時間建成以口岸通關執法管理、口岸物流協同服務為主,逐步向相關商務服務延伸,面向社會公眾的綜合性電子政務及與口岸物流相關的服務平臺。目前,南通電子口岸建設取得重大成效,項目功能開發走在全省前列。通關信息查詢、船舶管理、視頻監控管理等一期項目與江蘇電子口岸平臺實現了對接,包含加工貿易聯網審批、電子化手冊設立、一單兩報”在內的一站式申報、關檢港查檢協作等二期項目相繼開發上線運行,通關單一窗口”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