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杭州推動發展服務外包產業又迎來了新機遇。
2014年11月2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加快服務外包產業、打造外貿競爭新優勢做出部署。
會議指出,服務外包產業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對外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我國產業升級的一個重要支撐點。不僅有利于經濟結構調整升級、促進創新,也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這標志著服務外包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春天。”在接受《服務外包》雜志記者專訪時,杭州市商務委員會副主任吳錫根指出。
杭州服務外包產業起步早、發展速度較快。杭州市商務委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杭州市離岸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額達35.53億美元,相比發展初期2007年的1.42億美元,年均增長71%。同期,外貿出口從2007年的300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448億美元,年均增長6.91%。
服務外包相比外貿出口實現了高速增長,為杭州市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增加高校畢業生就業機會做出了重要貢獻。”吳錫根表示。
在吳錫根看來,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經過前幾年的高速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發展也進入了新常態,轉入平穩發展時期,產業規模增長放緩。以往傳統的低成本、政策洼地等發展手段的效果不再明顯。
國務院常務會議適時對服務外包進行專題研究,做出戰略部署,提出發布服務外包產業重點發展領域指導目錄,鼓勵服務外包企業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為我國服務外包產業自身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無疑給服務外包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服務外包產業將迎來一個有利發展的重要窗口期。”吳錫根強調。
完善機制 打造發展新常態
《服務外包》:在2014年11月2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要求相關部門思想要再解放一點,步子再快一點”,不能再含含糊糊”,要多給一些真金白銀”的政策實惠。對此,您如何理解?對服務外包產業來說,杭州可以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步伐的領域有哪些?
吳錫根:服務外包產業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圍繞加快服務外包產業、打造外貿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部署和相關的目標、任務,需要在政策機制等方面不斷完善保障機制,形成長效推進的產業發展新局面。
杭州市正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確立三類政策扶持體系。
一是完善財政資金扶持政策體系。各級政府整合資源,建立商務發展專項引導資金,對企業投資云計算、物聯網、工業設計、醫療外包等新興服務外包領域的給予資金支持。對園區、企業、科研機構的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等創新發展給予資金支持。對落戶杭州的跨國公司共享服務中心、全球交付中心、地區總部等功能性機構、大型服務外包企業(萬人以上規模或離岸收入千萬美元以上)以及擁有研發中心、自主外包服務品牌、國內外接發包網絡的企業給予適當獎勵和支持。
二是健全投融資政策體系。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服務外包企業的支持力度,引導信用保險公司將服務外包業務納入信用保險范圍,推動各類貸款擔保機構向服務外包企業政策傾斜。加強扶持資金的使用審核和管理,支持符合條件的服務外包企業通過上市、發債等形式籌集發展資金,不斷完善區域產權市場,引導社會資本積極進入服務外包領域。
三是優化人才扶持政策體系。鼓勵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培養服務外包人才,建立高端人才信息庫,做好人才儲備工作,形成服務外包高端人才定期交流機制。加大對人才培訓機構的資金支持力度,發布杭州服務外包人才需求導向目錄,出臺高端人才、創新性人才、領軍人才認定標準,對引進的具備跨文化經驗的國際復合型人才在住房、落戶、辦公場所提供、創業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支持。
期待加大中高端人才培引力度
《服務外包》:為推動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杭州出臺了哪些真金白銀”的支持政策?對于新的扶持政策,我們又有哪些期待?
吳錫根:政策是產業發展的動力。杭州積極構建服務外包政策體系,早在2007年,為響應國家鼓勵政策配套,杭州市就出臺了《關于促進杭州市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若干意見》,成立了由23個部門組成的杭州市服務外包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啟動了杭州市服務外包工作。
根據該《意見》,杭州市又分別制定了《杭州市服務外包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杭州市服務外包公共服務平臺專項資金使用辦法》、《杭州市培訓機構認定辦法》、《杭州市服務外包企業認定辦法》、《杭州市服務外包人才培訓方案》以及《杭州市服務外包產業規劃》等。
2009年,杭州市在全國21個示范城市中率先制定《杭州市服務外包知識產權保護若干規定》,被《服務外包》雜志評為當年中國服務外包十大事件之一。杭州自2008年起設立服務外包專項扶持資金,對服務外包的整體宣傳推介、國際市場開拓、人才培訓、國際認證、園區建設、出口等進行獎勵和資助,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此外,杭州市緊盯服務貿易產業發展需求,以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為突破口,于2014年8月正式出臺了《關于加快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實施意見》,從加大重點領域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扶持力度、大力培育文化出口企業等方面進一步促進杭州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
近幾年,隨著我國在岸業務的持續釋放,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做在岸業務,未來的在岸業務市場潛力巨大。如何支持在岸業務與離岸業務協調發展,是眼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目前國家對服務外包產業的政策扶持集中在離岸外包業務,廣大在岸外包業務被排除在外,許多服務外包企業沒有享受到政策優惠。期待新的扶持政策能從重點扶持離岸服務外包向支持離岸、在岸服務外包并重拓展。
承接附加值高的國際外包業務,需要有全球戰略眼光,能夠帶領大型技術團隊承接復雜外包業務訂單的行業領袖、高級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國際營銷人才。但由于我國服務外包發展時間短,技術水平、國際化管理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尤其是上述幾類高級人才缺乏,成為制約我國服務外包產業高端化、規模化發展的瓶頸。期待新的扶持政策能加大服務外包中高端人才引進、培養力度。
探索公共服務外包新路徑
《服務外包》:會議提出要支持企業特別是工業企業購買非核心業務的專業服務,政府部門也要拓寬購買服務領域。這被解讀為即將出臺 政府及國有企事業單位外包的政策措施,國內服務外包市場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對此,您怎么看?
吳錫根:企業特別是工業企業為了轉型升級、增強核心競爭力將可用資源集中到企業最具優勢、最有發展前途的核心業務上,將非核心業務外包,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是未來企業發展的方向。
推行政府購買服務是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加快服務業發展、引導有效需求的重要途徑,對于深化社會領域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激發經濟社會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特別強調政府部門也要不斷拓寬‘購買服務’的領域,只要不涉及、不影響國家安全,都可以將能夠外包的業務委托給專業服務企業。”
杭州市在推行政府、企業購買服務方面走在全國前列。近日,杭州市制定了《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鼓勵在教育、就業、社保、醫療衛生、住房保障、文化體育、交通運輸及殘疾人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和社會事務服務事項、行業管理與協調事項、技術服務事項、政府履職所需輔助性和技術性服務等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進一步加大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力度。早在2009年,杭州就出臺了《關于推進企業主輔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實施意見》,提出以科技信息、國際貿易、專業配套服務和文化創意企業等為發展重點,逐步推進企業主輔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國家層面的政府及國有企事業單位外包的政策措施出臺后,必將進一步推動在岸服務外包市場的發展。為此,杭州市將搶抓機遇,利用優勢,挖掘巨大國內市場,擴大產業體量規模。加強對地方政府和電信、金融、大型制造企業等相關人員的培訓和宣傳,培育一批熟悉服務外包業務,深入了解流程管理的專業人員,提高行業管理能力。進一步發揮政府采購的政策引導作用,探索公共服務外包的新路徑,制定規范的外包業務采購機制。進行重點突破、形成品牌效應,爭取在通信服務、物聯網研發、金融業務外包、電子商務外包等領域形成在岸外包的國內領先高地。
塑造杭州服務外包品牌
《服務外包》:會議最后還提出要鼓勵服務外包企業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培育一批龍頭企業,扶持一批專、精、特、新”中小型企業。在服務外包企業培育方面,杭州有哪些好的措施和建議?
吳錫根:杭州市堅持抓龍頭、顯特色、樹品牌”的原則,通過本土培育、引進落戶、兼并合作等多種方式,在每個重點行業領域中,培養出一批有引領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有行業前瞻和成長潛力的中小企業,以高效率的團隊,高質量的服務,高水平的創新,形成杭州服務外包企業特色,塑造杭州服務外包企業品牌。
加大重點行業領域的招商引資力度。在充分借助杭州現有各種招商服務平臺的基礎上,組建面向全球的服務外包產業招商團隊,瞄準國內外知名服務外包企業、跨國公司在華機構、大型企業共享服務中心,開展定向招商。分析行業特色,出臺有針對性的招商政策,借助杭州在文化創意產業、電子商務、區域性金融服務、高技術產業上的規模和企業的優勢,大力引進與之相配套延伸的服務外包企業,對于原有優勢產業,如金融外包和通信服務外包領域,重點以領軍企業和大企業招商為主。對于新興培育的電子商務外包、云計算外包等領域,重點是產業鏈的配套和完善,主要以補鏈招商為主。
支持本地中小服務外包企業的發展。研究制定科學的潛力企業評估標準,對那些商業模式新穎、技術創新能力強、接包資源豐富的中小微企業給予重點扶持;研究重點行業領域發展方向,發布重點領域導向目錄,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集聚,以培育新生企業;重點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少、招聘人才難、納稅負擔重等困難,建立扶持中小微服務外包企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建立龍頭企業大項目配套幫扶機制,形成行業內良性的業務、技術、知識的外溢效益;在規模適中的政府服務采購項目上,向中小微企業傾斜。
鼓勵有條件企業進行海內外并購。利用政府平臺,定期發布國際市場動向信息,幫助企業了解市場變化;通過支持企業參加海內外專業展會、進行國內外論壇對接以及借助政府間雙邊經貿機制、貿易投資促進平臺等多種方式,努力為企業創造交流機構,尋找合適并購目標;加強財政支持,做好融資服務,完善風險保障,為企業并購創造良好資金運作環境,減少后顧之憂。
來源:《服務外包》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