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十月開始,印度東南海岸地區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強降雨,隨之而來的洪水淹沒了泰米爾納德邦首府金奈。說淹沒一點兒也不夸張:11月東南沿岸地區的總降水量達到1196毫米(對,12米!數學好的你沒有算錯),而12月月初的五天里,降水已接近4米,現在聽說洪水已經開始漸漸消退,但災區的水位仍在2米五到三米。
多難興邦(同事不厚道的加的這句,我笑翻了,但是覺得不算過份)
來,上圖感受一下:
金奈地區被淹的房屋
金奈市民在高架橋邊圍觀洪水
生活如常”的金奈街頭
金奈市民被軍用飛機營救落地海得拉巴
(以上圖片Credit: AP Photos, CNN,攝于12月3日)
關心這個南亞的異常氣候現象,不僅是因為我對中印對比的關注,更是因為金奈是印度的外包重鎮。我一直覺得金奈這個譯名跟外包氣質不符,還是馬德拉斯這個帶有殖民色彩的原名更帶感,事實上印度理工學院在金奈的校區還是保留著馬德拉斯印度理工學院的名字。金奈是印度第五大外包城市,據印度全國外包協會NASSCOM的2014年報告稱,金奈和其他六個一級外包城市一起貢獻了印度將近90%的IT服務外包出口產值。
圖表來源:NASSCOM
盡管一直視印度為我們外包行業的假想敵,面對這樣的災變,我們還是不禁想問一句:當地印度外包的弟兄和歐美企業在當地研發中心的朋友們,你們在那邊還好嗎?答案大約是肯定的:當地大部分地區處于安全考慮強制斷電,甚至引發一家醫院18位高危病人死亡的事故,很多當地外包企業即使有備用電力也應該受到了較大的影響;有線電話已經不可用,數據線路也大面積中斷,公路和民用機場全部關閉。部分地區還有Wifi(我猜測是靠移動電信的網絡,如BNSL),但金奈城市基本停擺,大部分公司的辦公室已經關閉,對于在這一地區外包的歐美企業,考驗業務連續性規劃和執行力水平的時候到了。一家著名的SaaS服務企業Zoho在其官網上特設了專區公布金奈事件導致郵件系統中斷的處理進展,耐人尋味的是,Zoho并非在金奈運營其郵件服務器或數據中心,而是負責測試郵件系統的團隊,郵件應用出現的嚴重軟件缺陷由于這支團隊停工而沒能及時發現和修復。
除了腦補千里之外印度同行身背主機顯示器向高地轉移的場面之外,對于外包業者來說,第一個進入腦海的問題是:假設這一切真的會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的客戶和作為服務供應商我們可以做什么?很明顯,這是DR/BCP(災難恢復/業務連續性規劃)的專業領域,從技術上似乎都有成熟的解決方案,但我不準備把這個討論引向ITSM/ITIL廠商的軟文,我也不認為技術、甚至是外包產業成熟度是這個災變背后的解決出路。
首先,我們還是要強調基礎設施。無意貶低印度的發展速度和水平,據我了解印度外包園區的發展也是相當好的,但中印之間的差距應該還是巨大的,這不但反映在外包園區有限的地域空間,而更是要看城市整體的基礎建設水平。除了在外包的重要地位,金奈也是印度的第五大城市。我們可能很難想象,中國的第五大城市天津(按照網上一個報道,以2015年上半年的人口或GDP排名大約都是天津,巧的是,和金奈一樣,天津也是一個港口城市)會發生類似的自然災害。對比起這兩年夏天國內強降雨天氣時國內網民鋪天蓋地對大城市基礎設施的吐槽,不僅覺得我們對城市管理者有些苛刻。我想說的是,城市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國的城鎮化水平遠遠高于印度,這是國際領先研究機構的共識。金奈洪水無疑是一個不幸的災難,但適當的表達之下,這也未嘗不可以作為一個有力的案例,向歐美客戶說明選擇中國的原因。而且我也建議Gartner把全球外包目的國評估里國家基礎設施的權重繼續提高,中國的排名理應得到進一步提升。
其次,盡管節省成本在企業采購決策中所占的重要性日趨降低,印度勞動力套利(Labor Arbitrage)的優勢至今依然是其在全球外包行業的最大賣點。歐美企業很多在印度的大型外包項目仍然有很強的成本KPI,而為達成這種成本優化目標的常規動作之一就是盡量減少項目中的差旅。然而事實上,盡管通過例會、上報等多種流程和手段的配合遠程溝通貌似也一切盡在掌握,但總部對于外包現場的狀況缺乏長期、動態的了解,對問題和風險也沒有現實的認知。一位印度裔的資深外包人士在這次金奈水災后就吐槽說,外包到印度的企業相關責任人遠在總部,對當地的了解可能只是住過的酒店、吃過的美食、參觀過的景點和高大上的辦公室,而對當地員工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狀態一無所知,出了事兒以后自然也很難對應急的優先事項和恢復的時間估計做出最合理的判斷。這個時候,在合同條款中幾乎排在末位、按照教科書和格式模板寫下應急預案可能就顯得沒什么實操價值了。當然,遠程溝通和現場視察的調和是離岸外包管理的一個基本課題,并非僅僅發生在印度,也并不是我們在發生不可抗力的事件上過度放大這一問題,而恰恰是基礎設施和人文環境方面中國的確更勝一籌。除了節省成本和溝通方式的慣性之外,我倒是覺得缺乏駐印蹲守人員還是另有原因:印象中在中國外包的歐美CIO們可是常常飛來中國,樂不思蜀。他們對去印度出差的心態我不敢妄加猜測,不過一部著名的NBC劇外包囧事”似乎反映了美國人對印度基礎設施環境的成見。
基礎設施絕對不是外包決策中的唯一重要因素,但一定是中國企業和行業協會應該持續加強營銷的一個優勢,我們應該學習印度善于營銷、抓住重點持續營銷的最佳實踐。北京的霧霾這兩天又成為熱點話題,政府治霾的表現被吐槽甚猛,但外包界各位同仁可以這樣設問一下:在環境治理方面,你或者你的客戶對誰更報希望,中國還是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