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球藥品研發市場已進入專利懸崖期,原研企業將面臨仿制藥的激烈競爭,過去依靠專利保護取得的營業額和利潤將斷崖式的下降。對于藥企來說,研發新品并爭取快速獲批上市是延續競爭優勢非常有效的途徑。在這種背景下,CXO企業開始崛起。
在全球醫藥研發投入整體增加、國內政策利好等因素影響下,作為創新藥產業鏈重要一環的藥物研發外包服務市場(即CXO)明顯受益。CXO包含三部分,合同研究組織(CRO)、合同加工外包(CMO)以及合同研發生產組織(CDMO)。
根據已披露的業績快報,CXO相關企業整體表現較好。其中,方達控股、康龍化成、昭衍新藥、凱萊英、藥明生物等2019年營業收入增幅均在20%以上。業績方面,上述5家企業凈利潤增幅均在30%以上,除方達控股外,另外4家企業凈利潤增幅均超過60%。
1行業規模接近1200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由于全球藥品研發市場已進入專利懸崖期,原研企業將面臨仿制藥的激烈競爭,過去依靠專利保護取得的營業額和利潤將斷崖式的下降。對于藥企來說,研發新品并爭取快速獲批上市是延續競爭優勢非常有效的途徑。
在這種背景下,CXO企業開始崛起。因受限于時間和人力,藥企在推行某一款藥物時,很難全面覆蓋從“藥物發現、藥學研究”到“臨床試驗、藥物申報”的全過程。因此,一些過程被分拆開來,外包給第三方,即CXO企業。這些企業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組織起高度專業化的研究隊伍,為醫藥企業提供研究服務,從而幫助縮短新藥研發周期,降低新藥研發費用。
近年來,在創新藥爆發、藥品監管改革紅利持續釋放等原因推動下,2019年我國迎來國產創新藥爆發上市的一年。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數據,2019年超50種新藥獲批上市,其中國產新藥十余個,占比超過20%,創下歷史新紀錄。
而正是由于國產創新藥市場的踴躍態勢,促使對CXO行業需求增加。國盛證券此前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預計2019年度國內藥物研發外包服務市場規模接近1200億元,未來幾年將繼續保持20%左右增速,2021年市場規模有望接近1800億元。
某上市CMO企業高管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初創企業逐漸成為新藥研發的主力,但由于人才、經費以及場地不足等問題,初創企業通常人員精簡,并且追求高效、低成本,因此它們對CXO企業依賴度往往更高。出于這個原因,近年來初創生物創新藥公司在CXO企業業績中的占比逐步提高,也成為CXO企業營收、利潤增速的重要貢獻來源。”
2業績或受疫情沖擊較大
有部分投資者認為,受國際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度全球經濟或許會出現大幅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大藥企或許將削減研發投入,生物創新藥公司資金鏈可能斷裂,因而將大大影響CXO企業的成長邏輯。
一名CRO上市公司企業高管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讓公司在中國區的運營時間錯失了約一個月,并且由于中國大多數醫院在疫情期間暫停了臨床監察訪問和患者入住,不少公司的臨床試驗服務業務受到沖擊,這將使得項目交付的時間延遲1-2個月。國內疫情對公司業績的影響應該會主要體現在下一季度中,但由于海外疫情暫未得到控制,目前無法預判疫情對CXO企業影響有多大?!?/span>
民生證券認為,此次全球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可能會對藥企新藥研發推進造成一定負面影響。若疫情繼續惡化,大型藥企仍然可以依靠充沛的現金流保證持續的研發投入,但小型藥企可能仍然會面臨被迫縮減研發投入的困境。因此,在全球經濟受影響情況下,大型藥企和小型藥企對成本的控制會越來越嚴格。同時,由于國內CXO企業在全球擁有一定競爭優勢,此次疫情可能為CXO行業帶來集中度提升的窗口期。
不過,也有券商對2020年CXO企業的發展持樂觀態度。國盛證券指出,國內醫藥產業正實現“以仿制為主”向“創新為方向”的戰略轉變,國內新藥研發投入與占全球比重顯著提升。同時,近年歐美中小型生物技術公司快速崛起,現金流更加充裕,面對未來可能存在的融資難等不確定風險具有更強的應對能力。短期來看,由于今年的訂單安排主要取決于之前研發需求,且外包服務執行有一個遞延效應,即通常CRO公司的收入業績變化會晚于研發投入變化,隨著國內疫情逐步好轉,各公司復工情況較好,今年各公司已拿到手的訂單有望得到順利執行。放眼長期,全球尤其是國內的新藥研發投入的持續增長仍然可期,CXO賽道長邏輯不會受到太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