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3日的2021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展會上,一款智慧城市12345產品吸引了人們的關注。由北京捷通華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智慧城市12345,可提供人機融合智能服務,解決了長期以來服務量增長與坐席數量有限之間的矛盾,有效提升12345熱線的服務質效。
捷通華聲北方大區總經理王斌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
捷通華聲北方大區總經理王斌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公司以賦能百業,共享AI未來為愿景,基于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構建了由算法層、技術層(感知+認知)、平臺層、應用層全覆蓋的靈云人工智能產品生態體系,為黨政、金融、能源、電信、交通、醫療等各行業和領域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和服務,持續推動產業智能化升級。
人工智能產業迎來新的紅利
捷通華聲是國內最早從事人工智能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之一。堅持原始創新,通過對人工智能算法進行前瞻性研究和技術引擎開發,捷通華聲擁有了語音識別、語義理解、自然語言處理、機器翻譯、圖像識別、大數據分析等數十項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填補了國內多項人工智能技術空白。
據了解,捷通華聲創始人與核心高管團隊畢業于清華大學。產學研方面,企業聯合清華大學等高校創建靈云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清華海峽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形成產學研用發展格局,強化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融合,推動創新成果轉化,語音識別、機器翻譯、語義理解、圖像識別等多項技術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捷通華聲服貿會展臺
在9月3日服貿會的中國智能產業論壇上,捷通華聲董事長武衛東在演講中表示,伴隨著政府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技術同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產業帶來新的紅利,進而引發新一輪的產業升級革命。
目前,通用化、淺層化的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已經很難滿足各行業日益垂直化、專業化、場景化、細分化的賦能需求,市場需要從場景需求出發,深入挖掘業務需求,整合多項AI能力,以加速其價值的落地,數字經濟的時代高質量的數據積淀將推動人工智能商業化進程迎來關鍵發展期。
在武衛東看來,通過AI賦能,將人工智能的能力直達到管理、運營各個環節。在我國,人工智能在金融、政務服務以及智慧社區大健康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部分取代了大量重復性高一些人工工作,不僅降低成本,同時也極大提高了公共服務的精準化水平,提高了服務效率,全面提升了人民生活的品質。
推動AI創新應用
王斌介紹,捷通華聲在國內率先推出了智能語音助手、電話客服機器人、智能語音外呼機器人、實體智能語音機器人、實時智能語音分析系統,并基于混合語種的算法研究與數據積累,填補了國內智能客服領域關于多國語言、多民族語言、多方言混合語種識別的國內應用空白。
利用AI助力政府通過數字化升級更好發揮政府職能,主要包括政務熱線智能化、應急指揮中心智能化、政務辦公智能化、政務大廳智能化等應用場景。王斌介紹。
在此次服貿會展會上,捷通華聲展示的智能化12345政務熱線,將智能語音、智能語義等人工智能技術,與咨詢中心業務系統進行深度融合,提供一站式的智能語音導航、文本機器人、智能外呼、實時坐席輔助、智能機器人、語音質檢分析等智能化服務。
王斌表示,這一智能化應用,可以綜合解決市民撥打電話等待時間長、反饋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服務質量無法保障,呼叫中心運營成本高,坐席人員壓力大等問題。
而在智慧應急方面,捷通華聲依靠科技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如在應急指揮大廳,利用語音識別技術對指揮臺領導的語音指令進行識別,實現語音控制,更方便快捷,減少搜索、查詢等操作時間,提升作戰指揮調度效能。
捷通華聲還開發了智慧政務解決方案諸葛會議。在服貿會展會上,捷通華聲重點展示的諸葛智能會議解決方案,深度融合語音識別、機器翻譯、人臉識別、聲紋識別等AI核心技術與全數字無紙化會議系統,讓會議管理、會議后勤服務更簡單、會議分享更豐富,讓會議過程更高效便捷,是對數字會議系統的進一步賦能,適用于各種政企單位會議場景。
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勢頭強勁,逐步成為國民經濟主導力量。王斌表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是指為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數字技術、產品、服務、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以及完全依賴于數字技術、數據要素的各類經濟活動。
王斌表示,人工智能與各行業辦公與業務場景的深度融合,將給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帶來強大的新動能,實現創新式發展。技術和應用的交替上升,逐步強化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地位,加速其貫穿重構社會生產生活,不斷催生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
據悉,捷通華聲在發展之初便制定了融合能力,融合應用,融合服務的發展規劃,以場景應用為出發點,發展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
通過AI能力中臺和AI數據中臺雙驅動,捷通華聲將人工智能技術與行業大數據深度融合,以行業數據為資源,提升行業管理能力,解決突出問題,可以實現行業管理智能化、集約化、人性化。
王斌表示,今后,捷通華聲將以賦能百業,共享AI未來為愿景,專注于人工智能,堅持原始創新,強化基礎理論體系研究和關鍵技術融合,推動創新成果轉化,將行業領先的核心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持續推向市場,為產業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