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單一的電話呼叫,到網絡呼叫、云呼叫,甚至微信點贊也可以視為一次呼叫。呼叫行業發展20年來,呼叫的次數翻了30倍。大數據時代的呼叫中心是什么樣子? 我們身邊哪些行為不自覺地成為了信息呼叫? 昨日,記者在2015年中國(貴陽)服務外包與呼叫中心發展論壇上,專訪了有關專家。

20年,呼叫次數翻30倍
中國呼叫中心與BPO產業聯盟主席顏曉濱說,呼叫行業發展太快,每個人除了電話呼叫以外,還有QQ、淘寶旺旺、微信、微博、京東等多種多樣的呼叫方式。保守統計,呼叫次數相較于20年前,至少翻了30倍。客戶世界機構創始人趙溪給呼叫中心重新定義,即企業客戶管理的核心,或稱信息流。傳統的呼叫行業通過客戶打電話實現,而現在即使不買東西、不付款,微信點贊或者轉發,,都可以視為呼叫。記者隨機采訪了12位貴陽市民。熱愛旅行的張小姐,去年年底去臺灣自由行。她通過手機APP預訂機票、景點門票及住宿。王女士是股民,她告訴記者,20多年前,她的爺爺奶奶炒股時,天天守在交易所,如今她用手機軟件炒股。曹小姐分享了手機排隊的經歷。曹小姐說:有一次在外地旅行,很想去一家泰國餐廳,在網上找到攻略說,可以通過關注餐廳微信,提前取號,手機上會不斷提示等候時間。至于購買電話車險、微信理財產品、滴滴打車、貴州都市報96811熱線,都是市民們的呼叫體驗。
呼叫服務向兩頭發展
市民呼叫體驗涉及旅游、金融、餐飲、家政等多個方面。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市民呼叫的另一頭要么是規模化、擁有眾多坐席的呼叫中心,要么是家庭創業者。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杰介紹,呼叫中心坐席有的是集中辦公,有的則是虛擬的,而他們與消費者的互動,有的是人工回復,有的則是智能回復。他說,京東、蘇寧易購等網絡交易,將產品信息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和輸入形成一個數據庫,消費者詢問相關產品的信息,后臺客服多是智能回復消費者。而消費者選擇這樣規模化、品牌化的平臺,也就是圖個安全、放心。不少市民熱衷的微博、微信等微店消費,比如預訂一個生日蛋糕,款式、尺寸、圖案、取(送)貨時間都是可以靈活約定的,有著私人定制、獨一無二的購物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