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改帶來百業繁榮 創新拉動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前,我國人均住房面積只有2平方米到4平方米,房地產作為重要產業受到關注。1996年,孟曉蘇課題組提出的住房建設可以成為國民經濟新增長點的觀點被朱總理所接受,他提出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消費熱點。
1996年到1998年,課題組提出關于住房分配體制改革的政策建議,同時引進美國一套住房和一臺車的理念。在他們的推動下,1998年全國轟轟烈烈的住房制度改革開啟,因此帶動巨大內需,拉動一百多個產業的發展。
繁榮之下,2003年房地產被列為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課題組為房改注入創新,在住房建筑方面提出住房抵押貸款、住房公積金、保險等。
孟曉蘇表示:中國房改使得住房、汽車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最新三大件事之一,成功推動了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中國房改使得中國的居民居住條件更加舒適寬敞,人們生活更有尊嚴,城鎮住房達到了36.6平方米,全國平均達到了40.8平方米,房地產業有力地拉動經濟增長,房地產的投資從房改之初的3000多億元,增長到去年的13.5萬億,增長了38倍,由此拉動了GDP增長將近10倍。
房地產呼喚長效機制L型經濟出現U型反彈
2008年、2009年連續打壓內需,使得房地產業低迷,相關產業受到損害;2014年到2015年投資下滑造成整個經濟的下滑,出現了L型走勢;2015年底,中央出臺化解房地產庫存、推動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的正確指導意見;2016年底,中央再一次強調要去庫存,要因城因地施策,解決三四線房地產過多的問題。
孟曉蘇說:持續一年多的政策轉型,經濟明顯利好,中國經濟到了二季度,都是明顯回升,現在出現了U字型反彈,而不再是L型。部分城市因為要房價,所以還在打壓的時候又激起原來的限購政策,這個政策是打麻藥的政策,不光麻醉了購買者,也麻醉了生產者,一次一次給房地產帶來波動,這種短期調控的后果是什么?造成一段時間房屋銷售下降,國民經濟受不了,又放開,一下漲上去,銷售額漲上去,房價漲上去,出現了一個短期的效果。所以,堅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加快建立長效機制很必要。
房價上漲的一二線城市,住房供應不足,土地供應不足引起土地價格上漲。針對這些問題,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加快建立長效機制,才能保持平穩健康的發展。
在中央和國務院提倡建立長效機制的同時,他們不忘推進房地產的改革,包括推動以滿足農民工進入城市作為新市民為出發點的新的住房制度改革,不僅是現有城市居民,而且包括進城農民。農村的建設需要城市資金的支持,那么現在出臺的培育特色小鎮,就是要把城市的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力量,引到農村去。
堅持住房制度改革 解決不同層級住房問題
從1987年到現在的30年,我國房價平均每年上漲11%,房屋資產的升值為老百姓增加了個人財富,但無法保障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
孟曉蘇表示:我認為未來的房價還是會漲,所以現在不是要壓房價,而是想辦法在房價上漲的情況下解決好不同層級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按照總書記要求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叫制度供給,一個管理供給,一個是創新供給。
為了推動住房制度的改革,我國先后提出推動保障房建設、推行共有產權房、租購并舉等。其中,國土部提出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來建設租賃房,推動租賃市場的發展。
對此,孟曉蘇建議:如何能夠提高租售比,讓現在的租賃房能上市融資,搞證券化,我認為把共有產權房的政策變一下,有可能能夠順利解決。居住權完全給居民,如果政府把租賃的收益權也完全給居民,自己放棄租金的收益權,因為政府可以在收租賃稅,租賃稅現在可不輕,從17%到25%。另外,,居民和政府同樣能享受房價增值的好處,,把政府的資金貼到居民身上,這樣就能解決現在的窘況,這樣就可以搞REITs,是一個可能發展的前景,也是一個產品創新,也是制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