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還有機會么?整個市場都著了魔,過去的3年太重視O2O了,資本全陷進去了,剝離了盒飯本身,拋開本質全部成為城市短途快遞服務的競爭。不拼快遞的一波人,則是一起沖入市場去發掘偽需求,在低頻業務上拼成一片紅海,比如上門按摩美甲等。
用戶的需求變化其實不大,但市場結構的變化,給服務業帶來很多投資機會,主要來自于現在的存量,和產業中的新增變量。從2010年至今,大家能看到的趨勢就是,幾乎所有的巨頭幾乎都全力拼殺手機端觸發的C端服務,無論衣食住行,標準的需求,都用App解決,非標準的服務,用呼叫中心解決。
目前App格局已定,而呼叫中心的價值卻沒有被充分發掘。
1000億人民幣起步的市場
作為典型的ToB業務,目前國內從業人員已高達120萬人,整個市場的產值超過1000億人民幣。主要客戶除了電信、銀行、保險,更大的增量主要是電子商務和全球化帶來的等新興市場需求,隨著企業流程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以及人力成本的持續上升,身處核心一線城市的大企業,會繼續加大呼叫中心 外包力度,估計市場規模還能繼續翻倍增長。
呼叫中心的真正價值是什么?會被AI取代么?
太多人看不起呼叫中心了,作為經歷過游戲客戶服務團隊建設的人來說,呼叫中心其實是我們與客戶接觸的唯一人類界面,也是我們去維持業務自動化,穩住高凈值客戶留存率的核心。
對于面向全國甚至全世界開展業務的企業,呼叫中心就是我們最重要的門店,一方面,幫助我們管理經營中的異常,另一方面,幫助我們去維持客戶關系,更直接感受用戶反饋。
呼叫中心行業也是最早被技術升級影響的行業,目前看,AI加持的服務,只能幫助解決常見標準需求,而對于多數用戶,尤其是高凈值人群,冷冰冰的機器讓人有被忽視的感覺。
換句話說,呼叫中心=客戶服務的云端后臺 ,客戶越重要,常年高規格配備呼叫中心,就越有必要。
模式并不性感,地盤卻最穩固
目前,國內呼叫中心行業的集中度很低,缺乏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大家伙。而歐美日均出現了行業寡頭性質的呼叫中心外包服務型企業。按照發達國家的發展路徑,中國的呼叫中心行業在未來數年內有希望出現3-5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
之所以,能夠復制歐美日的成長軌跡,一方面是國內巨大的市場容量,另一方面,是上市實體可能帶來的并購機會。
BPO的防守與增長
作為服務,深度嵌入客戶業務流程,及直接面對終端客戶,估值是需要加分的。這意味著,雖然大客戶依存度超過80%,實際經營風險的并不高,更換供應商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不能頻繁變動的,而且新進入者,需要漫長的攻堅戰,除非依托于完全嶄新的行業,逐步深度潛入到客戶的業務流程中。
國內市場其實多次有BPO領域企業上市,比如專注于開發流程外包的軟通動力(軟件開發外包)和文思海輝(NASDAQ:PACT),國外有軟件和服務巨頭,比如埃森哲,甲骨文,賽富時(Salesforce),嚴格意義上都是BPO領域最大的玩家,只是領域有所偏重。
呼叫中心是BPO這個領域看起來身份最低,但其實價值被顯著低估的公司。全球呼叫中心BPO行業3家大型上市企業Transcosmos、Sykes和TeleTech當前市值分別為12.8億美元、13.2億美元和13.9億美元,均是泰盈科技的5倍以上。全行業看,小公司其實不多,一方面規模小的公司沒資格接受大訂單,小訂單也沒有利潤空間支持自身升級。整體上,格局就這樣了,如果國內市場整合,電信業巨頭逐步選擇外包呼叫中心,中國市場可是這要翻天了。
另外,除了,呼叫中心的范圍還可以擴大,除了常規客戶服務,預約管理,電話營銷,來電回應,第三方認證等等,都能夠成為新的生意門類。而且,能深入嵌入,公司的其他系統,比如營銷系統、OA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成為最不可分割的外部力量,看起來業務平平淡淡,其實長線的回報應該不錯。
目前,我們對呼叫中心的預期還是很樂觀的,由于客戶比較穩定,有明確經營節奏,需求也是穩步逐年放大,目前,預期是公司2017年、2018年實現產業鏈上游和產業鏈橫向并購,新資產參與合并報表,當年營業收入增長60%,其他年份收入穩定增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