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這些對樓市一觸即漲的信號,在今年似乎不奏效了:即便是信號出來了,不管是買方還是賣方,處理的方式更為冷靜了。這并非是一時一刻能夠形成的,而經過了這幾年的長時間反應而累積成的。
每年的年底都會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將會有一群房地產行業的大佬們被一個接一個地揪出來探討一下未來的樓市發展。今年也不例外,隨著2014年一點一點地過去,近日已經有不少業內的名人”開始出來喊話了。
據一些媒體的報道,今年普遍出來發表觀點的企業大佬們,基本對于房地產市場的未來多少有點消極”的情緒。萬通集團主席馮侖就認為,房地產已經到了行業發展的重要轉折期,目前房地產公司最重要的是想辦法活下去”;潘石屹稱,中國經濟發展有很多問題,房地產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但還是有機會。而任志強更是一反往年力撐樓市的態度,在今年也認為房地產投資將持續下滑。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則說得更加直接,他認為,不應該對中國的房地產業再抱有幻想,他的判斷是,這個產業還會繼續往前走,但不可能再呈現出瘋漲”狀態,但是,房地產也不可能崩盤。
綜觀這些觀點,普遍都是在今年樓市走勢低迷所得到的。而今年的市場氛圍一直持續到最后一個季度,才依靠著信貸政策的寬松而使得市場勉強不會太難看。
但盡管如此,截至前11個月,上市房企中仍然有17家房企的銷售目標完成率沒能超過80%,也基本與完成全年任務無緣。這樣的數據,也難怪大佬們對于未來市場信心頓減。
換個角度,先不論市場的情緒如何,也不論企業的業績怎樣,如果單純從房地產市場這個行業的角度來說,信心的稍有減弱未免不是好事情。
而事實上,如果回顧一下自2011年以來,不管是政策的努力方向,還是市場的呼聲,仿佛都是在追求現時這樣的一個結果。從限購的開始,幾年的政策從表面上是為了壓低房價,但最終的目標就是使得過熱的房地產行情能夠回復冷靜。
但是經過了幾年,中途更多的時候是愈壓愈高,愈控反彈力愈大。但在今年,盡管出臺的政策少之又少,喊調控的聲調也越來越小,但是隨著幾年的效應累加,再加上市場庫存增高,消化力減弱等因素的綜合效應,使得不僅房價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控制住了,而且市場的理性也開始回歸。
最為明顯的是,從近段時間以來的政策就可以看出,不管是自貿區還是信貸,這些在以往都是對樓市一觸即漲的信號。但在今年,即便是這些信號出來了,不管是買方還是賣方,處理的方式更為冷靜了。這并非是一時一刻能夠形成的,而經過了這幾年的長時間反應而累積成的。
事實上,從近段時間這些房企大佬們的表態也可以發現,目前的房地產市場不管是開發商還是購房者都很難回到過去那種盲目購房投資的年代,而進入了一個新的較為健康的、更為理性的市場環境當中。按需置業”的市場新秩序應該已經離中國房地產行業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