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02日訊 昨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中國制造業和非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顯示,3月份制造業PMI為50.1%,比上月回升0.2個百分點,重回擴張區間。其中大型企業表現穩定,為51.5%,比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中、小型企業雙雙回落,持續低于臨界點。此前匯豐發布的3月份PMI初值出現了大幅回落現象,再次回到臨界點以下,為49.2,創下11個月來的新低。
雖然官方發布的數據與匯豐存在較大差距,但反映的問題基本一致,就是中小企業的困難依然很大,形勢十分嚴峻。因為匯豐的數據主要采集于中小企業,而官方的數據也顯示了中小企業困難的特征。
按理說,大企業運行平穩,可以對中小企業產生積極的帶動作用和良好影響,不應該出現比較明顯的差異。德國的制造企業能夠經受得住金融危機的考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企業與小企業之間的聯動與協調。然而,中國的大企業對中小企業的帶動作用與積極影響是非常有限的。
首先,產業結構的嚴重不合理,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滯后,是造成大企業帶動力不強的主要原因。綜觀我國的大型企業,大多集中在鋼鐵、水泥、船舶、工程機械、石油、化工、煤炭等行業,其中多數行業的帶動能力不強,配套協作的范圍不廣。在產能過剩或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這些行業自身都難以維持,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帶動力了。
其次,大企業對資源的控制和占有過強,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從金融危機爆發到現在,政府出臺的穩增長政策以及提供的各種資源,大多數都被大企業占有了。特別是資金資源,更是成了大企業與政府融資平臺等瓜分的盛宴,中小企業根本沒有辦法獲得政策和資源的支持。
雖然決策層和管理層也有針對性地向中小企業提供了一些政策支持,如定向降準、給小微企業減免稅等,但是,很多政策和資源最終還是通過其他渠道流到了大企業手中,大批中小企業不僅沒有享受到政策的實惠,反而困難更大。以銀行貸款為例,給大企業的貸款,一般利息都很低,且沒有其他亂七八糟的東西,但貸給中小企業的資金,不但利息很高,亂七八糟的東西也很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兩者自然會出現較大的差距。
再次,在地方政府的政績需求下,大企業擠壓中小企業生存空間的現象十分嚴重。主要表現在,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把許多資源都配置給新引進的大項目和大企業,如土地、稅收返還、財政補貼等,中小企業不僅不能像大企業那樣享受政策優惠、資金扶持,還會因為項目需要,被迫搬遷和關閉。同時,為了地方政府不因政策和資金都給了大企業而出現運轉困難,中小企業還可能承擔更重的稅收負擔,被收過頭稅、寅吃卯糧等,加上融資成本過高,很多中小企業因此處境艱難。
在其他國家是大企業帶著小企業一起活、一起轉,而我們卻在不斷壓縮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增強中小企業的負擔。如果經濟形勢較好,還能勉強運轉,經濟形勢一惡化,所有的矛盾和問題就全面爆發了,中小企業也就紛紛陷入困境了。
無論是匯豐的PMI數據還是官方的PMI數據,以及目前的實際情況,都從各個層面證明,中小企業運行困難是目前經濟難以走出下行通道的主要原因。即便在政策的作用下,經濟數據出現好轉,只要中小企業不復蘇,經濟復蘇就不可能有基礎,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等也沒有保障。
中小企業應成為當前穩增長最重要的方面,政府應從政策、資金、資源配置等方面給予最大力度支持,幫助中小企業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