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消費經歷:想要購買一部手機,來到賣場時聽到的推介不乏“待機時間超長、超高清屏幕、音質效果好、軟件功能強大……”。總之,“硬件配置”、“參數”這些詞讓你聽得一頭霧水,總是忍不出想打斷銷售員而問一句:“這個值多少錢?”
這樣的遭遇并非個例,從頗具神秘的祖傳秘方到高端莫測的專利技術,從追逐硬件的發燒配置到比拼工藝的精工品質,普通消費者聽得不知所云,更是被這些“亮點”和“專業”講解忽悠得盲目埋單,而銷售人員的如此“專業”多數是接受了企業工程師的灌輸和培訓。那么,企業的刻意為之是為了理性說服還是為了技術忽悠?我們無意批判工程師的角色和職業,但這種工程師思維的延續是否需要企業進行反思呢?
匠心精神與工程師思維
“匠心”是對產品制造者和服務提供者的一種贊美。作為普通消費者,當然希望賣家能夠用心提供產品和服務體驗,正因為如此,也就有了企業“如何證明自己比競爭對手好”這一疑惑。順著這一思路,企業告訴顧客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有怎樣的高配置和先進技術,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然而,當這種回答變成一種新疑惑時,工程師思維的困境也隨之產生了。
何謂工程師思維?從一個簡單的小故事說起:一伙人去登山,結果遇到了大熊。 當大家怔立不知所措時,工程師從容地脫下笨重的登山鞋,換上輕便的運動鞋。旁邊的伙伴不解地問:“換上運動鞋難道可以跑得比熊快?” 工程師說:“只要跑得比你們快就可以了。”
這就是工程師!他們務實、抓重點,同時對工具十分執著。在工程師的世界中,理性的展現成為最重要的邏輯。比如,判斷一輛汽車的座椅是否舒服,多數消費者會認為坐上去依據個人感受調整就可以了,而在工程師眼中,則要借助量角器甚至更精準的儀器,找出最佳體驗式前后上下左右各個角度的準確數字。
簡單來說,工程師富有科學精神和理性邏輯,他們執著于技術與工藝,專注于實驗和客觀,試圖去創造更好的性能和體驗。但同時他們往往會陷入自己的邏輯,試圖用專業、理性的視角去說明問題。由此,“秀才遇到兵”的現象十分常見。
工程師思維的困境
你的技術有誰會懂。技術的目的在于理性解讀,但更容易產生疑惑。在一次車展上,有一位上年紀的女士替自己的老公看車,當她看到車子后面標注的“1.8T”頓生疑惑時,便咨詢身邊的銷售顧問:“T是什么意思?”一位入道不久的小伙子干脆利落地應答道:“渦輪增壓。”從銷售培訓的角度來講,小伙子是合格的,可是這位阿姨的疑惑卻不減反增,沒有機械背景的她怎么會知道渦輪增加是什么意思?
通常情況下,企業往往會對自己的技術進行頗為自豪的推介。看看報紙上家電版面的廣告吧,各種專業術語、字母組合都是企業故意想傳達給消費者自身技術出眾的信息。而當消費者面對液晶、等離子、標清、高清、超高清到現在熱炒的4K極清等一系列術語時,是不是有種“我也不懂,就看出價格水漲船高”的感覺?
除了專業的工業采購、骨灰發燒友和行業背景人士,普通消費者被各種廣告專業術語、話術深深包圍。這種對于“技術忽悠”的不懂,往往會導致兩種結果:一種是顧客被忽悠埋單而后悔,比如家里沒有高清信號的人買了高清電視;另一種是顧客在不懂技術的前提下進行砍價,而使企業陷入價格戰,比如顧客會直接問這個品牌比那個品牌貴多少錢。所以技術再好,首先得用消費者的語言讓他們聽懂,而不是用工程師的邏輯去羅列亮點。
你的亮點價值幾何。技術可以確立標準,卻并不總能反映需求。為了證明自己的產品比同行更有吸引力,每個企業都使出渾身解數去傳達自己的亮點,更有甚者拿出競品現身說法,營造所謂“貨比貨得扔”的對比體驗。此時,銷售人員接受的培訓往往是記住對手的參數是多少。想要買輛車,頓時長寬高尺寸、整車重量、油耗、加速性能、空間大小、鋼板材質、油漆工藝、外觀設計等撲面而來,當然是帶著各種突出自身亮點的選擇性信息。沒有多少駕乘經驗的消費者肯定會聽得半信半疑,雖然不想展露出自己的外行和疑惑,但心里或多或少總會對銷售人員提出疑問:這些亮點到底能給我帶來什么不一樣的體驗?
假設工程師會精益求精地制造亮點,但他們卻不能保證這些亮點都是符合顧客需求的。海爾的工程師發現農民有用洗衣機洗紅薯的行為,研發出了可以洗紅薯的洗衣機,這無疑是有價值的。不過,3D這個由電影先炒起來后帶到電視領域的亮點,在當前國內家庭用戶3D資源嚴重缺乏的情況下,更多的還是象征性價值。
再好的技術亮點只有用到實處才是最具價值的,單純用工程師的視角去展示技術配置只能是自說自話的吹噓,這種標準化服務往往不會達到顧客滿意的結果。
你的體驗好在哪里。技術亮點專注于性能,卻無法等同于顧客體驗。蘋果在喬布斯的教主思維下以極致的人性設計和工藝體驗而著稱,但是蘋果的Siri帶給用戶的體驗卻沒有像其他體驗(如滑屏解鎖)一樣受人推崇。如何用Siri撥打電話呢?首先,用戶需要調出Siri的語音功能,然后對著麥克風或者耳機說:“呼叫張三”或“打給李四”,要想準確識別,還要相對大聲且發音標準。工程師也許會說:“這沒錯啊,我們在實驗室上千萬次的實驗就是要你的語音指令得到識別,歷盡千辛萬苦,我們已經將這一技術做得不錯了,你們為什么還不滿足呢?”站在顧客的角度,工程師思維保證了產品的品質和工藝,但實驗室里畢竟無法模擬用戶的真實體驗。
換句話說,不能帶來好體驗的技術就是偽創新。就像國內某號稱“云商”的賣家以便捷服務著稱,但其竟然需要客戶在接收貨品時提供早已過時的校驗碼,沒有此碼就不能享受相應的服務。從服務流程上看是完善的,對用戶體驗卻陡增了一個不必要的環節。
從亮點到麻煩點
客戶解讀:別指望有麻煩的人是理性的。工程師面對的是客觀的技術與工藝,而顧客通常依靠感性做出決策。有位病人叫艾略特,因切除腫瘤而失去了一部分大腦,結果喪失了做決定的能力。簡言之,手術奪去了艾略特的感受功能,使他處于完全理性的狀態,并且不能做出一個決定,而這歸根結底是因為情感的缺失。要想做出好的決定,必須學會在情感感知過程中結合理性思考。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 )是對人類本性的卓越觀察家,其著作《眨眼之間》中指出:戰場上的將軍們只要獲取大約60%的所需信息,就能做出生死攸關的決定。他們要想解決自己遇到的麻煩點,需要遵從于自己的直覺或者說是感覺。
因此,擁有做出明智決定的能力,決策者需要做一些過去認為工程師們不應做的事情——關注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說,要想避免工程師思維,首先就得避免純理性地去說服消費者。
客戶溝通:修煉與消費者溝通的“外語”。 產品由工程師設計或生產,但用工程師的語言去培訓銷售服務人員,很自然他們就只能和客戶講配置、講術語,而遠離了顧客的麻煩點本身。這不是某個點的問題,而是在生產和服務之間缺少一個銜接轉化的環節,即把產品的精益之處轉換為顧客的視角和語言。打個形象的比喻,技術解讀如同白居易寫詩,好的詩作一定要通俗到洗衣老婦能看懂,如果她們看不懂便需要重新修改。所以,企業應該試著走出工程師思維的亮點誤區,別再引用甚至創造專業術語,要知道消費者不會帶著翻譯或辭典與你進行溝通。
客戶體驗:酒香也怕巷子深。工匠的追求在于釀造好酒,造出的酒只要香味四溢,即便巷子深幾許也無妨。可是,現在的企業早已不是舊時賣及街坊四鄰的酒坊了,有客戶可以聞到幾絲酒氣,想必也會因酒氣雜亂而分不清是誰家的。產品同質化早已使企業的技術領先優勢岌岌可危,所以,好酒絕不是實驗室里的理化指標,而是由杯入口的些許回味或者街頭巷尾的口口相傳。如果企業還像以前那樣強調自己的釀酒水源如何純凈、原料如何純正、工藝如何古老,必定無法解決顧客買到好酒的麻煩。
想要釀出好酒,匠心不可少;要想賣出好價錢,卻不能一味地和客官說酒精度和水多少比例才最香。對于多數企業來說,亮點即便是有,也是在服務過程中讓顧客親自體驗出來的,而不是在實驗室或工廠里被設計制造出來的。
最近工信部公布的“2014年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試點項目”,更是昭示了企業從產品工程師向用戶體驗師轉變的必然趨勢。在工信部確立的創新試點中,洋河股份承擔了“移動互聯柔性生產模式”項目。所謂“柔性生產模式”,即為“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也就是通過互聯網實行“預售”模式,在生產一個商品之前,消費者先定制,企業再生產,完全從消費者需求出發,生產消費者真正需要的產品。同時,洋河還建立了電子商務、洋河1號App等互聯網應用,這些互聯網平臺不是單純的銷售平臺,而是一個消費者連接平臺,讓抱有同樣個性化需求的顧客產生集聚,然后打造出個性化定制的產品和服務。在此模式下,產品設計與生產回歸消費者,消費者也會參與到釀酒生產中,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界限將會越來越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