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現在,市場正在發生悄然巨變:
中國營銷的“新常態”,就是中國消費者已經變了:
中國消費者已經完成了幾乎所有行業的全面“啟蒙”;
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已經有了極大的提升;
中國消費者的“口感”和“鑒識能力”已經有了極大的提升。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承認下列兩個基本現實:
第一,除汽車等少數行業外,中國多數行業進入了飽和狀態,消費數量增長緩慢甚至下降。
例如,中國方便面消費量是下降的,啤酒行業的增長緩慢。那些曾經習以為常的“爆發式”、“井噴”等詞匯,正與中國營銷集體告別。
第二,中國主流產業的行業集中已經基本完成,高集中度行業已經基本實現了寡頭壟斷。在這樣的行業,通過擠壓對手發展已經不可能,除非對手犯錯,寡頭壟斷的格局總體上是“恐怖平衡”狀態。
從發展空間看,中國企業的數量增長已經很困難,必須找到新的增長空間,否則,只能徘徊。
上述現象,是中國營銷必須正視的“新常態”。
從數量增長到價值提升
大約5年前,當《中國式營銷》出版時,我們就意識到,中國需要新營銷,并且一直在苦苦思索新營銷是什么。
營銷的進步,要從對消費者的認知開始。
金煥民老師對中國營銷目前的困局有一個精辟的描述:市場繁榮與行業低迷之間的矛盾。市場繁榮,意指消費者購買力的提升。行業低迷,意味著消費者的需求無法通過目前的營銷體系得到滿足。
市場繁榮與行業低迷的矛盾,只有通過產品創新和產品價值的提升得以解決。
產品價值的提升,可以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滿足消費者更高的需求,提供新一輪消費滿足;二是為企業新一輪增長創造空間。從原來的數量增長,轉變為價值提升。
我們先看一個案例。
光明在乳制品行業第一輪整合過程中,從2000年開始,因為固守低溫錯失常溫全國化,從老大淪為第三。
直至2011年品類完全差異化的常溫酸奶莫斯利安開始發力,光明的常溫困局才被打破,而且,其培育的時間之短、速度之快(2013年單品收入32.2億元,同比增長106.5%)、利潤之高(毛利率50%,比普通牛奶高二三十個點)超出想象。
莫斯利安是一個什么樣的產品?
它不是“雙低”產品,它是價值型產品,它的營銷也與以往的乳制品不同(重視終端推廣,以“試飲”和送禮打開市場并累積口碑而來)。
然而,它迅速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同。
莫斯利安的案例說明:只要有好產品,不怕消費者不買單;只要有好產品,新品牌能夠迅速立足。
另一個案例也能說明問題。
雪花啤酒原來走的是“高開低走”的路線,品牌上走高端形象,實際上走低價路線,銷量很快上來了。
現在,雪花啤酒的一個子品牌“勇闖天涯”一下子把主流價格提上來了,每瓶6元的產品,竟然有200萬噸的銷量,成為啤酒最大的大單品。
啤酒行業現在流行的罐裝啤酒,也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放在幾年前,罐裝啤酒還是高端啤酒,沒法成為主流,瓶裝才是主流?,F在,罐裝正在成為新的主流,價格已經不是問題,價值才是關鍵。
然而,很多行業仍然陷在數量增長的邏輯中。
以方便面行業為例,20年前的主流方便面,現在仍然是主流。20年前消費者覺得好吃的方便面,現在已經很難吃了?,F在不是消費者“吃不起”,而是消費 者“買不到”更好吃的方便面。
當類似方便面這樣成熟的行業,仍然依靠“加一根火腿腸”來競爭時,這樣的行業是沒有前途的。
從消費者頻繁更新智能手機來看,只要有好產品,消費者愿意買單,消費者買得起單。這是目前新的營銷現實。
主流產品換代
鑒于目前各行業的主流產品普遍打上了強烈的“雙低”的痕跡(行業整合階段的后遺癥),所以,這樣的產品未來一定會被邊緣化。
這是一個基本理念:行業“啟蒙”階段的主流產品,扮演著階段性產品的角色。只要“啟蒙”完成,它就逐步會被邊緣化。
這也是為什么企業推出換代產品時,傾向于采用新品牌的原因。因為老品牌已經打上了“雙低”的烙印。
采用主流產品升級的方法行不行?
現在看來,產品升級基本上行不通。消費者不僅需要好產品,還需要完全不同的感受。產品升級,不容易給消費者全新的感受。
有效的方法,恐怕只能是主流產品換代—產品上一個全新的臺階,甚至與過去完全區隔。
這是價值提升的一個基本要求。
一般來說,主流產品換代有三個基本要求:
第一,產品要真的好。
以食品為例,過去為了降低成本,添加大量填充物。初期添加時,感覺不明顯,持續添加并且比例越來越高,最后形成了“雙低”。
而新生代的主流產品,則一定要在品質上全面提升。
第二,完全不同的感覺。
內在的品質要與外在的感覺相匹配。外在的感覺,涵蓋范疇很廣,包括爽心悅目(形象打眼)、定位獨特(獨特概念等)、情感訴求等等。
第三,價格要比現在的主流產品高一倍左右,否則,區隔不明顯。
比如,現在主流方便面的價格是2元~5元/包(盒),換代產品可以是5元、8元、10元的產品,只要真的好吃,消費者有這個消費能力。
從中國式營銷到中國式新營銷
營銷環境的變化推動營銷升級。
以往的中國式營銷,既是中國消費者數量龐大和極低的消費能力決定的,也是由中國碎片化的市場結構決定的,更是中國企業體量偏小這個基本現實決定的。
比如,中國原來基本上沒有現代商業渠道,中國企業的“渠道驅動”并非中國企業的主動選擇,而是面對碎片化的商業結構的必需選擇。中國企業的集中選擇背后,必然有它的選擇邏輯。
從中國式營銷到中國式新營銷,除了產品換代之外,還必須正視中國營銷環境的變化:
第一,商業體系的成熟。
中國城鎮化率已經從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的18%,提升到2013年超過53%?,F代商業與城鎮化正相關,雖然中國仍然有相當原始的渠道體系,但現代商業已經成為主流,渠道碎片化狀況已經從根本上得到好轉,好產品被渠道阻隔的現象已經很少了。
第二,中國企業積累過程的結束,已經有了進行短期“營銷揮霍”的資本。
第三,網絡傳播手段的出現,使得原來需要付費的傳播,門檻變低。只要是好產品,口碑傳播速度就能加快。
中國式營銷,實際上起到了在各行業啟蒙的作用,包括品類的啟蒙、品牌的建立、產品標準的建立。
中國式新營銷,不存在品類啟蒙和品牌建設的問題,品牌信任問題也因為中國企業總體品質的提升有所緩解。中國式新營銷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價值接受的問題。
以前只能偶爾嘗試性消費,或根本無力消費的產品,現在有了消費能力。那么,怎么讓消費者認識自己的產品?怎么接受更高的產品價位?怎樣使價值型消費傳遞下去?這是中國式新營銷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的現實是:由于換代產品普遍稀缺,消費者實際上處于“饑渴”狀態。只要是好產品,只要消費者嘗試過一次,消費偏好就會建立。這是中國式新營銷建立的前提條件。
中國式新營銷的特點:快速建立新的消費偏好。
目前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以推廣為主導的營銷體系。以推廣為導向的營銷體系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它通過精心選擇的推廣點,給消費者一次“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這種交流方式稱為推廣(不同于以往的促銷)。
推廣方式可以是品嘗、試用和其他讓消費者初次嘗試或購買的方法。
第二,它有助于迅速讓消費者建立產品偏好。
消費者品嘗或購買后,充分感受到產品與原來主流產品的巨大差異,快速形成新的偏好。
第三,有助于形成口碑傳播的力量。
它有兩個傳播渠道,一是消費者之間的傳播渠道,比如網絡傳播,速度非???;二是渠道之間的傳播,因為企業不可能在所有終端做推廣,在精心選擇的終端做推廣,其效果也會延伸到其他終端,進而形成渠道的口碑效力。
當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如果中國營銷還是過去的狀態,那中國營銷才是真正落后了。
當類似方便面這樣成熟的行業,仍然依靠“加一根火腿腸”來競爭時,這樣的行業是沒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