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樣的特質使德國企業能在全球經濟危機中脫穎而出?中國企業又能從德國企業的經驗中學習些什么?
真正的“工業4.0”
有中國版“工業4.0”規劃之稱的《中國制造2025》公布后,“工業4.0”這一未來全球工業界的最酷標簽,成為今年中國的熱詞。可真正的“工業4.0”什么樣?許多人并沒有一個直觀的概念。
顯然,德國提出的“工業4.0”最具代表性。“德國制造”是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其過程最值得當下的“中國制造”借鑒。
從過程來看,是“德國制造+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德國制造”。“工業4.0”首先要求2.0、3.0要扎實,扎實的工業基礎,扎實的企業制度,扎實的技工隊伍。更為重要的是,工業4.0涉及到的不僅是技術,還要有新的組織形式和新的文化。這些都是中國企業應該從中學習和借鑒的。
追求技術精進的“工匠精神”
當許多國內企業迷上互聯網思維之際,做快做大,唯“快”字當頭;而工業4.0的創始國德國卻一直秉持“工匠精神”。
何謂“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追求完美和極致品質的精神。
換句話說,德國版“工業4.0”的基礎是精益制造。
然而,在上個世紀初,“德國制造”仍是以山寨別國為名,而今天,德國的機械、化工、電器、光學,直到廚房用具、體育用品都成為世界上質量最過硬的產品,并得以行銷全球,實現企業的基業長青。德國的高端制造業,是德國工業的重要象征。
這一逆襲過程,品質主義和工匠精神,功不可沒。此外,技工教育也是關鍵。
這對于正在調結構的中國企業來說,智能化、精益化、品質主義、工匠精神,都不可或缺。這是制造產品的精髓。
“工匠精神”是德企的內生動力,問題是,為何德國人追求技術精進的“工匠精神”,能發揮得如此的淋漓盡致?怎樣在企業上與下之間形成了一種文化與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
工業精神與制造文明
現代工業文明自17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以后,一直推動世界工業的進程。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在此期間形成了各自的現代制造文明。
例如,從百年前的教堂大鐘、釀酒設備到今天的奔馳、寶馬,“德國制造”給人以“耐用”、“安全”、“精密”的深刻印象。這正體現了“德國制造”的精神文化:“專注”、“標準”、“精確”、“完美”和“秩序”。
這就是德國的工業精神與制造文明。
這也是“中國制造”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所在。在農業化向工業化轉型中,中國人走得過于匆忙,對工業化中至關重要的工業精神沒能足夠重視。西方工業社會的重要推動力是它的工業文明,而中國目前還未形成嚴格意義上的工業文明。“中國制造”面臨的許多困擾與痛點,都與工業精神和制造文明的缺失相關。
家族傳承的啟示
德國以家族企業為主,而且99%以上都是中小企業,但只有10%的家族企業能傳至第四代。
德國的家族企業,信奉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經營哲學——“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因此他們不會純粹追求利潤,也不擅長資本運作,更是從來沒想過上市。許多德國企業,尤其是家族企業,都會老老實實地把產品做到最好,把管理做到最好,創造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這進一步讓德國的實體經濟變得特別強大。
對于中國家族企業來說,由于缺乏比較成熟的職業經理人制度,中國家族企業往往只傳到下一代,而且面臨的問題還有:接班人太少,二代不愿意接班……
此外,家族企業是快速擴張,多元化發展,還是守住本業,步步為營?在這個急速變化的互聯網時代,家族企業怎么去迎接和面對?德國企業在家族傳承方面,可以借鑒。
擅長邏輯分析的文化
和鄰國相比,德國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文藝復興時期,出產了許多無與倫比的音樂、藝術、文學和哲學。甚至是在數學上,有像高斯和雷曼一樣的人,展現了超乎尋常的跳出常規思考的能力。
擅長邏輯分析的思維引發的科技創新,也許都是能滲透進機器的“靈魂”。
更令人訝異的是,德國只有35萬平方公里,8800萬人口,其中有600萬外國人,也就是說德國實際人口是8200萬,但諾貝爾獲獎得者將近全球一半(包括移民到其他國家的德裔)。這些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和哲學家,都是改變世界的人。
他們生活上嚴肅、認真甚至刻板,在工作上一絲不茍、嚴肅認真,擅長邏輯分析,以及形成的擅長量化與理性分析的民族文化,既成就了戴姆勒、寶馬、西門子、大眾等世界級企業巨頭,也誕生了一大批對產品精益求精、有超強競爭力的中小企業,讓“德國造”成為品質的代名詞,同時造就了強大的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