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2 日下午,港股上市公司安踏體育公布了 2016 年財報,其營業收入增加 20% 至 133.5 億元人民幣,凈利潤增加 16.9% 至 23.9 億元人民幣。
在接連超過國內行業龍頭李寧、老牌運動品牌彪馬之后,安踏下一個目標無疑就是耐克和阿迪,可以說,快速發展的安踏,已經讓耐克、阿迪這些國際品牌睡不著覺!
整整 30 年前,年僅 17 歲的安踏老板丁世忠,背著 600 雙鞋子到北京闖蕩。那時候他天天跑到北京的各個商場,好話說盡,只為多賣幾雙鞋,肯定不會想到,自己日后能夠成為可以比肩耐克、阿迪的 " 中國鞋王 "!
他初中畢業后就開始 " 自謀出路 ",唯一與日后所從事的 " 體育產業 " 有點關系的經歷是他父親的制鞋作坊里正生產著 " 旅游鞋 " ( 那時候還不叫運動鞋 ) 。從小丁世忠就看著家里人把半手工做成的鞋以很低的價格作為 OEM 的訂單,貼上耐克之類的商標,運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不僅他家這樣做,陳埭鎮上許多家庭都將這樣的訂單看成發家致富的途徑。大家都很滿意這樣安逸的狀態。
1986 年,16 歲的丁世忠既沒有資本,也沒有經驗,他唯一有的是無畏的勇氣。他帶著父親資助的 600 雙鞋來到舉目無親的北京,硬是以一個少年毫不妥協的執拗和聰明,讓晉江鞋擺到了北京各大商場的柜臺上,包括北京王府井商場。這個頗顯丁世忠個性的勵志故事從此一再被人提起。" 最初就是考慮把晉江的鞋拿到外地去賣,那時正好趕上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我認為有一定的商業空間,于是,就這樣走向了一個創業的道路。"
一個鄉下來的窮小子,來到了首都,沒門路也沒資本,自然不會一帆風順。丁世忠能做的,就是背著鞋天天往商場里面跑,見人就問要不要買鞋。問題是,一個 17 歲的少年,稚氣未脫,還長著娃娃臉,憑什么讓別人相信 ?
丁世忠別無他法,只能死纏爛打,一個月內天天往商場里跑,各種好話說盡,就差沒給對方跪下來了,連著一個月,終于把其中一家商場的人打動了,對方同意讓他試試,沒想到第一天就賣掉了 100 雙鞋!
雖然初戰告捷,但是丁世忠并不滿足,光靠嘴皮子硬磨,不可能進入大商場,也不可能賺大錢。很快他就發現,拒絕他的商場,都是在一家叫做大康鞋城的地方進貨的。他立刻想明白了——在批發市場有個柜臺,遠比背著鞋到處推銷給人感覺可靠!
這是丁世忠第一次接觸批發模式,自此之后,他就在大康鞋城租了個柜臺,專門批發晉江鞋,竅門找準了,錢也就滾滾而來。丁世忠也沒閑著,他把柜臺交給別人打理,自己繼續在北京 " 游蕩 ",想著如何把晉江鞋打入各大商場。
此時的丁世忠已經是個小老板了,他開始和各大商場商量試買,賣完結賬,賣不完退款。憑借著 " 勤快嘴甜臉皮厚 " 的秘訣,不到兩年時間,丁世忠就攻克了北京的大部分商場,甚至包括最難啃的王府井、西單等,銷量很快就翻了幾十倍。
做自己的品牌,做內銷市場,做中國人能買得起的鞋
他的判斷日后被證明是一條通向光明的道路。在丁世忠身上所隱含的敢于冒險、愛好各種形式的創新——這種企業家精神的特質,令他即使在充滿創業激情的晉江土壤上,也算獨樹一幟。但在當時,丁世忠的舉措卻令許多人不解——放著大筆的 OEM 單子不做,寧肯自己去建立全國的分銷渠道,去創建一個默默無名的鞋子品牌,風險似乎太大了。事實上,等后來耐克等品牌撤走晉江,一下子失去 " 財神 " 的工廠主們這才恍然大悟,要么轉眼間關門,要么開始學習丁世忠走上自有品牌之路。而此時,丁世忠已在路上。
1994 年,丁世忠帶著從北京賺到的 20 萬元回到晉江,和父親丁思忍創建了安踏公司。父子決定將自家的鞋廠和產品命名為 " 安踏 ",蘊含著 " 安心創業,腳踏實地 " 的意思。那時,丁世忠給公司設定了幾個目標:第一階段是做定單,第二階段是做市場,第三階段是打知名度。
勤奮、執行力,再加上打不死的精神,讓安踏在 2014 年上半年開始逐漸復蘇,并一舉超越了李寧,成為中國體育用品行業龍頭老大!2015 年,安踏更是打破 " 百億魔咒 ",成為全行業第一家營收過百億的中國企業!
面對這樣的榮耀,丁世忠卻并不滿足,他說,百億只是個開始,安踏的目標是在 2020 年超越阿迪達斯,成為中國體育用品市場的 " 第二 "。
從銷量上看,安踏于 2015 年已經賣出了 4000 萬雙鞋,門店數量也接近 1 萬家,別說阿迪達斯,超過耐克也是指日可待。所以也有人驚呼,安踏會在未來成為 " 中國的耐克 "。
然而,丁世忠很不喜歡這個稱呼,很早之前他就說過:不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