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與東風合并再進一步。
2017年2月17日,長春。一汽和東風盛大集會,共同成立“前瞻共性技術創新中心”,該研發中心主要工作是就智能網聯、燃料電池、輕量化等重大技術領域展開攻關。
一汽和東風的高管傾巢出動。東風汽車包括竺延風、李紹燭、程道然、劉衛東、溫樹忠、喬陽、楊青,中國一汽包括徐平、秦煥明、滕鐵騎、金毅、董春波、王昭翮悉數到場簽約儀式,由于領導太多,以至于大名鼎鼎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一汽技術中心主任李駿博士的名字未能出現在新聞稿。出席的高管陣容可見雙方對此次合作表達了無以復加的重視程度
在雙方對外發布的新聞中,該創新中心承擔了兩項任務:1、聯合研發前瞻技術,并共享成果。2、培養雙方共享的戰略供應商。
上述好處是一汽和東風合并最重要的理由之一:1、降低重復研發成本,尤其是面對無人駕駛,新能源汽車,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資源。2、發揮規模效益,降低采購成本。戰略供應商就能發揮此效應。此舉可視為兩家公司朝合并的方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一汽東風合并傳言由來已久。2015年7月6日,曾任一汽集團總經理、吉林省委副書記竺延風南下東風,出任東風汽車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次日,原東風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平北上一汽,出任中國一汽的黨委書記、董事長。此舉普遍被認為是為未來的合并埋下伏筆。
2016年8月6日一汽集團總經理許憲平升任通用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此舉也被認為是為重組而展開的人事安排。
2016年12月9日,在國資委的一個新聞通氣會上,其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張喜武告訴媒體,2017年國資委所屬央企的兼并重組將繼續向前推進。一汽和東風的合并被寄予厚望。
高層在強力推進國企改革,做大做強國企符合各方利益,既符合國家戰略需要,也符合市場競爭需要。
今天,一汽和東風所成立的“前瞻共性技術創新中心”呼應了各方的期待。
可以得出的一個判斷是,一汽和東風合并的進程開始提速,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中國汽車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自主品牌車企正處于一個有利的擴大市場份額的時機,國資委下屬的車企應整合資源,停止內耗,把握住難得的發展機遇,快速發展壯大。
2、全球汽車產業的外部環境正發生劇變,新能源、無人駕駛、共享出行的技術和商業模式的發展,使得汽車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市場格局、商業模式均會發生劇變,中國的汽車產業有可能、也應該抓住這百年一遇的機會,爭取獲得全球汽車市場的領導地位。國有車企應該成為當然不讓的主導力量。其他國家的汽車企業正捋起袖子,大刀闊斧地進行變革。
3、一汽和東風如果合并,將在研發上節省數以百億計的資金。這些資金可投放在新能源、無人駕駛、人工智能、共享出行等足以影響未來格局的戰略方向上。此外,產能的利用、生產基地的布局協同、零部件采購的規模效應都可大幅度提升。
4、一汽和東風合并之后,以2015年的營業額計算,將達到1457億美元,與福特、通用、戴姆勒三家的差距非常小,在完成重組后就有望成為世界上第三大汽車集團。擁有更多的財力,以及更多的話語權,立足于中國汽車市場,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戰略引領機會。
5、和地方國有汽車企業相比,汽車央企目前發展勢頭相對落后,經歷反腐風暴之后,兩大央企大量涉事高管被帶走,此時亟需強有力的行動和強有力的領導,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6、過去兩年,國資委下屬央企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重組,并已取得成功和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有助于推動汽車行業的重組。
7、中國汽車產業的未來戰略已非常清晰,在執行力量上央企理應沖鋒在前,依賴私營企業相當于“單輪驅動”。
汽車行業的重組顯然不像其他行業,它不是倒逼下的重組,而應該是一種主動型的戰略重組,汽車央企的重組應該為穩定GDP的增長、助力國家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為中國汽車產業提升全球競爭力發揮強力作用。
這是歷史的責任、也是百年一遇的機會。但是,這個時間窗口不會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