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報季的收官,深市公司2016年的“成績單”也新鮮出爐。截至4月30日,深市共195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6年年報或年報數據,實現營業總收入82100.64億元,平均每家營收約42億元;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合計5819.36億元,同比增長26.39%,平均每家凈賺約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深市公司分紅力度仍在進一步增強,共1470家推出現金分紅預案,分紅金額達1924.47億元,同比增加24.99%,平均每家派現1.31億元。
營收和凈利均兩位數增長
2016年深市上市公司總體業績情況
過去一年,深市上市公司去年不管是營收還是凈利潤,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2016年,深市上市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82100.64億元,同比增長15.10%,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同比分別增長10.98%、17.16%和33.05%。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合計5819.36億元,同比增長26.39%,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分別增長20.12%、30.32%和36.39%。
當然,并不是這1958家公司均實現盈利。統計顯示:
2016年深市共有1842家公司實現盈利,占比94.08%;617家公司凈利潤增長超過50%,比2015年增加131家。在業績大幅增加的同時,盈利質量也有明顯改善。2016年深市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為9.41%,非金融上市公司毛利率為22.58%,較2015年的21.5%有所提升,這也是連續三年實現提升。
制造業上市公司表現突出,整體業績向好,29個細分行業均實現盈利。具體來看,2015年的“虧損大戶”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三個行業,在2016年均實現扭虧為盈;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也扭轉了2015年業績下滑的趨勢,非金屬礦物制品、化纖制造業凈利潤增幅更是超過100%。
業績大幅增長的同時,深市公司的分紅意愿也在增強。
截至4月30日,深市76.92%的上市公司(1470家)推出現金分紅預案,分紅金額達1924.47億元,同比增加24.99%;股利支付率為33.74%。深市盈利公司中,17.99%的公司(263家)股利支付率超過50%。2014-2016年連續三年分紅的公司有925家,分紅金額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房地產以及金融業,分別達249.35億元226.43億元、142.17億元。
房地產去庫存初見成效
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宏觀基調下,深市公司固定資產投資下降,過剩行業持續去產能。以鋼鐵行業、煤炭行業為例,2016年的固定資產投資額(現金流量表中“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下同)均改變了2015年增加的態勢。其中,鋼鐵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為249.29億元,同比下降19.43%;煤炭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為52.4億元,同比下降18.05%。受去產能和行業周期性回暖的影響,2016年深市鋼鐵行業上市公司整體實現扭虧,盈利71.44億元;煤炭行業上市公司盈利32.76億元,凈利潤增長1.75倍。
房地產去庫存也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深市房地產上市公司業營業總收入、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0.60%、46.39%,總資產增長27.92%。與之對應,存貨(主要為在建商品房和待售商品房)總量同比增長不到15%,低于營業總收入和總資產的增長率。存貨在總資產中的占比繼續保持下降,由2015年末的60.19%降低至2016年末的53.96%。以萬科為例,在公司持續觀察的14個主要城市中,2014年末的新房庫存為1.55億平方米,2015年末降至1.39億平方米,2016年末繼續降低至0.93億平方米。
海外并購呈現爆發式增長
各板塊公司重大資產重組事件數量和交易金額(2015-2016年)
2016年,深市完成并購重組212起,并購交易金額4476.41億元。從標的資產與上市公司業務關聯情況看,產業整合型并購重組占主導地位。2016年披露的重組方案中56%為產業整合,產業協同性較強。如艾派克收購美國公司Lexmark,形成從打印復印機整機設備到打印耗材、配件以及管理服務的完整產業鏈。
從并購規模來看,大額并購增加,平均交易規模上升。2016年深市并購交易金額超過100億元(不考慮募集配套資金,并剔除吸收合并)的有18起,比2015年增加4起。
從并購區域來看,海外并購繼續升溫,并呈現爆發式增長。2016年深市公司披露海外重大資產重組方案29起,交易金額高達2570億元,遠高于2015年的723億元。海外標的主要集中于歐洲、美國、香港等經濟發達體,行業集中于先進制造業、信息技術、醫療器械等。
當然,并購重組對上市公司業績提升的作用也十分明顯。2015年度完成重組的深市公司,2016年平均營業總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長29.26%和29.35%,高于深市業績整體增速。以產業整合、產業升級、產業調整為主的外延式發展模式,對深市公司業績提升產生積極作用。
增長持續性有待進一步檢驗
雖然上市公司在2016年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不容忽視的是,部分行業盈利大幅增長是源于行業的周期性向好,也有部分行業源于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被動價格上漲。市場分析人士指出,企業內生性增長動力是否提高、業績增長可否持續尚有待繼續觀察。
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深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784家,占深市上市公司家數的40.04%;營業總收入為25056.43億元,凈利潤為1971.03億元,分別占深市非金融上市公司的34.40%和37.81%。
深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在深市公司的家數、收入和凈利潤占比都不太高,其激活經濟發展新動能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釋放,新舊動能轉換仍需持續推進。
此外,“三去一降一補”五大重點任務依然艱巨。去產能面臨穩增長和人員安置的巨大壓力,一些產能過剩行業供大于求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房地產去庫存結構性問題突出,二三線城市情況依舊不容樂觀。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仍然處于近年來的高位,潛在的債務風險值得警惕。在降成本方面,企業仍然面臨著較大的人力成本、財務成本、稅務成本壓力。
2016年,雖然大部分行業取得了較快的增長,但也有個別行業和公司面臨較大經營壓力,業績多年持續承壓。采礦業延續了2015年的虧損狀態,2016年虧損額擴大近一倍;“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行業凈利潤下降17.99%。截至目前,深市有42家公司處于退市風險警示狀態,有1家公司未能按時披露2016年年報,個別公司的經營風險需予以關注。
此外,伴隨并購重組等外延式擴張,深市上市公司的商譽由2013年的617億增加至2016年的6247億元,部分公司存在商譽減值風險。目前已有公司因子公司業績不及預期而計提商譽減值,拖累公司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