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話頻出的互聯網圈,“創始人出局”這種事并不稀奇。
創業公司經歷幾輪融資后被大公司收購,等待創始團隊的命運無非是被架空然后離職,或是直接低調離職。像俞永福這樣煥發第二春的是個特例,或者是遇到了像騰訊這樣的不追求掌控的“爸爸”。
從其他企業的沙盤經驗來看,ofo創始人的架空傳言有點早:剛剛D輪融資,共享單車行業競爭進入白熱化,股權至少在30%左右,比其他一些還牢牢掌控公司的創始人還要高得多。但“ofo創始人戴威被架空”的“傳言”仍被眾多媒體和輿論所采信。
這或許是因為,太多的證據和細節表明,戴威及其創始團隊的退出,恐怕不是無稽之談。
輸給資本不丟人
敏感的媒體人,從滴滴投資和接入ofo之后就能夠嗅到一絲危險的氣息:同為出行業務,共享單車能夠和滴滴原有業務打通,但業務的契合度和緊密程度也意味著,ofo很有必要納入滴滴的體系。對于被投資公司的管理團隊來說,未來被架空或者離開,是大概率事件。
但在一個月前的C輪融資后不久,這個未來好像已經來了。雖然ofo官方沒有公開過戴威目前的持股比例,但根據媒體報道的信息,ofo創始人的持股應該在30%-40%之間,這對激烈競爭的共享單車領域和才走到D輪的ofo來說,是一個微妙的數字。因為滴滴的占股已經逼近這一數值,并且董事會中,幾位投資董事,同時也是滴滴的早期投資人,他們對滴滴發展的重視,要遠遠高于ofo。
換句話說,ofo董事會已經被滴滴所掌控——而對于滴滴來說,將ofo完全納入體系(而不是獨立運營),更符合業務發展需要,和程維所制定的“智慧交通”愿景。
另一個有趣的細節是,就在D輪融資之后,ofo創始人戴威在董事會的職位,從“執行董事長”變成了“董事長”。從話事人變成了“吉祥物”。
不止輸給資本,ofo改革刻不容緩
滴滴全盤收下ofo,只是根據市場和資本的運作所作出的推演和猜測,事實上還未實現。實際上輸給資本不丟人,太多創始人淡出后財務自由,做起了投資人開始享受人生。但ofo這輪提前的“創始人架空”風波有更多原因,也正是這些原因,讓輿論和媒體在這么早的時間點愿意相信這個傳言。
雖然是創立最早的共享單車品牌之一,但ofo面對后來者已經有些力不從心。這或許和創始團隊的戰略眼光有一些關系:過于看重單車成本,而放棄了大數據管理布局。僅靠車海戰術沖擊市場份額和市場數據,但不支持GPS和智能鎖等“高成本”功能的ofo,一直還停留在滿足代步的基礎需求上,無法挖掘巨量用戶和出行數據,更無法從中挖掘價值。在這方面,以摩拜為代表的對手們,已經給ofo上了生動的一課。
而ofo面臨著更嚴峻的形式則是:摩拜接入微信后:對手在智能出行數據方面已經提升了運營效率(摩拜月活增長2倍)。表面上看,摩拜單車接入微信錢包“九宮格”只是要了一個“入口”,但實際上摩拜變成了微信支付功能延伸的一部分。微信用戶已高達九億,其流量值堪稱得上是洪峰巨浪;而OFO在一個月前才推出支持電子鎖的車型,定位功能也只是基于APP,而非單車,實際上在出行數據使用方面幾乎依然是一片空白。
而在背后的支持上,ofo上月底(2017年4月底)剛剛接入滴滴,畢竟滴滴帶來的導流用戶或還只是微信的零頭。這些,都讓ofo和背后的投資者如坐針氈:傳統的車海沖擊市場的戰術已經遇到了明顯的瓶頸,ofo亟需改革,雖然模仿對手是某種程度的認慫,但有些改革,不做必死。
然而,創始人能否支持接下來的變革?ofo創始人戴威可謂青年才俊,ofo是他的第一個創業項目,起家也是在校園。憑借重度騎行愛好者的敏銳和年輕人的闖勁,ofo做起來了。但發展到今天ofo面臨的是實打實的、以億美元計算的商業市場競爭。年輕加上缺乏太多大戰經驗的創始人,能否適配高維的競爭要求?恐怕也要打個問號。
ofo與滴滴的關系尚未明朗
年齡,閱歷,經驗是一方面,ofo創始團隊要面臨的還不只是這些,和滴滴的未來的關系,是更迫切需要想通透的問題。
獨立運營的公司眼光在自身行業,做對本公司發展最有利的決策,能迅速調整戰略,迅速執行決策。而大公司的機制較慢,流程復雜、層級較多、決策緩慢,這是大公司規避錯誤而形成的管理機制,不可能為一塊業務迅速作出判斷和調整,投入巨量的資源支持。
這里特別提請大家注意:目前ofo在滴滴的出行版圖上依然是“接入”二字
這也是被納入后,被收購公司的管理團隊基本都離開了的根本原因。滴滴現在最需要的是從整體出行生態考慮業務戰略,以及ofo如何更好的接入出行體系,如何與公交、出租、專車等等銜接打通。而ofo最需要的是更多投入砸市場份額,懟對手。很多大公司生態下的決策,在被并入的公司看來并不太友好。
創始人現在離場就意味著掉隊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即使ofo輸給了摩拜,成不了共享單車的老大,也不意味著失敗。成為滴滴出行生態的一環,并不需要統治共享單車市場,事實上,滴滴需要ofo貢獻的不是海量的用戶,而是完善出行矩陣,貢獻出行大數據。當然,能夠成為行業老大更好,但不是必選項。在視頻領域,優酷土豆雖然不敵愛奇藝,但并不妨礙它作為阿里大文娛的主要媒體平臺承擔任務。
但現在出現創始團隊的風波,幾乎意味著立刻掉隊。ofo要保持行業地位,就必須在高投入的前提下,循序漸進的改革產品和體驗。滴滴的支持,能夠負擔起更換車輛、重建運營的巨額投入,這是好事。但在行業高速發展的階段,對公司戰略調整、決策執行效率的要求極高,創始人和團隊的退出,必定面臨公司架構調整、業務和團隊合并的陣痛,這所損失的時間,將在市場數據上直觀的體現。
土豆網的前車之鑒是,被優酷收購和整合的時候,正是移動視頻大爆發的階段,土豆缺少主心骨,更缺少資金和投入,直接缺席了這場變革,幾乎退出了前十名。
戴威退出是大概率事件,但不是壞事,對滴滴和未來的ofo,幾乎是必須要經歷的。只是ofo本身,需要承擔在共享單車市場掉隊的風險,畢竟,這個市場的用戶談不上品牌忠誠度。如果你不行了,我只關心能不能退我的押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