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企業家朋友說,看《人民的名義》,他時常感覺“扎心了老鐵”!
劇中對民營企業當前所遇的諸多問題沒有回避,字字戳心,借人物之口說出企業家們長久以來想說的話。
1
企業貸款之難
在劇中,商人蔡成功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角色。
他并非唯利是圖的陰險小人,卻也不是誠實守信之人。在他的大風廠經營困難時,他四處借貸直至債臺高筑,無力償還。
在前面的劇情中,借蔡成功之口,編劇道出了普通民營企業在傳統金融機構貸款難問題。
真實情況是如此嗎?
民建中央在2015年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僅約10%的小微企業能夠從銀行獲得貸款。其余90%的小微企業主要靠小貸公司和民間借貸獲得資金。
一般而言,銀行貸款時要求借款人提供高價值的抵押物,但是中小微民營企業實力薄弱,抵押率低、抵押物不足,承擔風險能力差。
風險大,回報又不是很高,銀行不愿借實屬當下環境所致。
從正規的銀行渠道難借到錢,一些企業只能鋌而走險,走企業間過橋貸款、高利貸等“小道”。劇中的蔡成功就走了這兩條道,最后導致大風廠的股權被質押掉。
《2016年度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中,602起企業家犯罪案例,涉及到融資的案例有135例,在全部涉案環節的案例當中占比是31.9%,接近總數的1/3。其中還有81例涉及民營企業家違法吸收公共存款和集資詐騙。
人民日報2016年6月還曾刊文談民企融資有多難。
據《人民日報》報道,目前商業銀行給中小微企業提供的流動資金貸款期限大多在1年內,企業若想續貸,須把原有貸款還上后再貸。
為了還貸,企業不得不多方籌資,有時甚至要找小額貸款公司或民間機構拆借資金。很多企業原本經營正常,最后卻倒在續貸上。
前幾年的溫州跑路潮、非法集資、暴力討債等民間金融亂象,以及之前的“Ru母案”中女企業家蘇銀霞染上民間高利貸,都折射出民營企業融資困境。
2
企業轉型升級之痛
《人民的名義》被稱為“良心劇”“現實劇”,在立意上是全面深刻的。
民營企業正經歷的轉型升級之痛,在這疼痛過程中,企業家的艱辛和耍心機,編劇沒有偏袒也沒有站在道德高地大肆鞭撻。
隨著劇情的深入,蔡成功的大風廠除了找京州城市銀行申請過貸款,原來還向其他銀行申請多筆貸款,累積借款高達數億元。
因為蔡成功此前瞞報欠款多家銀行和高利貸的事實,反貪局局長侯亮平對這個說謊話的商人不再信任。
這時,老檢察長陳巖石卻告訴侯亮平,辦案要接地氣了解民情,不能只怪蔡成功,實際上現在的民營企業都不容易。
劇中,大風廠之所以債臺高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身實力不行,導致收入下滑。
作為一家老牌服裝加工廠,大風廠屬低端制造業,處于產業結構中的最底端,利潤低技術落后。
在產業轉型升級的當口,產能過剩、技術不過硬、用工成本高、高耗能高污染等問題,困擾著眾多中小微企業。
2016年6月,在多家頭牌外企倉皇撤離之中,東莞又一家民營制造企業宣告倒閉。一位名叫"隱士深山"的網友發帖稱,“叔叔的工廠宣布倒閉了。”
文中就提到,臺灣的訂單被價格更低廉的越南廠家搶走了。
“愛做不做,扔到廣西去做1.65元,扔到越南1.3元。現在還在下單給你,已經是看大家多年合作的面子。”
經營環境惡化,企業利潤被壓縮,導致企業現金流日益緊張,找錢的欲望愈強……這些都成為各種金融亂象的導火索。
好在,官員侯亮平并非對企業轉型升級所遇困難一無所知。
從稅收優惠、產業升級獎勵補貼到人才引進、員工培訓,各地確有出臺相應扶持政策。
客觀地說,經濟轉型升級要經歷陣痛,決策者是清楚并積極幫助著減少痛感的。即使政府做得不到位,也不能成為企業家突破底線與做人的原則的理由。
3
政商關系之困
在民營企業當前遭遇的問題中,扭曲的政商、企業與銀行間的關系,劇中都難得地提到了。
在談到企業與銀行關系時,劇中另一商人王大路表示,一些地方銀行管理一直混亂,企業貸款時常要給銀行“返點”。
因為這個貸款“潛規則”,達康書記的前妻、京州城市銀行副行長歐陽菁就被抓了,罪名是“受賄”。
此外,京州市委書記李達康8年前在林城的時候,林城副市長兼開發區主任受賄被抓,一夜之間,參與投資的三十多個企業老總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在現實中亦有對照。
例如,2012年原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被中紀委查處后,四川省政壇和商界隨即“地震”三大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的老總以及5個民營企業老板接受調查。
在經濟轉型期,政府官員直接掌握和控制著土地、礦產資源、稅收優惠、行業準入等一系列重要經濟資源與制度資源,政府官員犯罪和企業家犯罪“相絆相生”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
就像萬科掌舵者王石所說,“企業家不行賄很容易,但想不行賄把生意做下去,不容易。”
為了避免行賄,劇中王大路的公司貸款都是通過另一家財務公司,他向這家公司支付費用,這樣自家公司就不用和官員直接接觸,倒是樂得輕松。
用財務公司預先設置防火墻,不得不說,王大路的做法或許可供企業家們參考,連我家達康書記都夸他聰明呢!
結 語:
馬云說,中國的經濟轉型已經開始,但人們沒想到轉型升級帶來很多麻煩。
“人們既希望要有新的經濟模式,又不想丟掉昨天的成果,就像拔牙不想痛,不想付藥費,也不想看醫生,但這些代價誰都要負。”
“我希望,浙商永遠不參與任何行賄,如果我們的會員參與行賄,就清除出去。這個代價不能再讓我們的下一代去承受,再去拼這些東西。”
從企業家角度出發,任正非認為理想中的政府應該營造這樣的商業環境:“低成本、法治、不干預。其它的,交給企業去做。”
民無商不活,國無商不興。
讓企業家回歸價值本位、創建“小政府、大企業”新型政企關系和良好市場經濟是應有之義!
一部《人民的名義》是一部鮮活的官場現形記,也記錄了一個高速發展中的國家,正在經歷的繁榮轉變、矛盾掙扎……不同階層、不同職業背景的人,能從中看到不是絕對的善惡與是非。
這個春天,包括00后、90后在內的數以億計人民齊追一部《人民的名義》,看到戲如生活看到人生如戲,就連達康書記的“歐式雙眼皮”日后都將成為全民又一份珍貴的共同記憶啊,快哉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