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馬化騰的身價已經超過1600億元,騰訊的市值也已是世界前十,但在18年前,他卻還是一個沒什么偉大夢想、也沒人投資給他的窮小子。
1998年11月,已在計算機通信行業摸爬滾打一陣的馬化騰創立了騰訊,當時的騰訊,沒有長期規劃,也沒有核心產品,更沒有什么上市的雄心。主要業務是為深電信、深圳聯通和一些尋呼臺公司做外包項目。
當時,與他一起創業的幾位兄弟都沒有什么偉大的夢想,他們的唯一期盼就是能有源源不斷的項目可做,弄點錢,改善下生活和經濟狀況。
當時,類似騰訊這樣的小創業公司并不少。
騰訊的發家產品QQ,原來名字是OICQ,就是馬化騰他們拷貝來的。QQ的原型產品本來是由三個以色列人開發的,是當時全世界一款即時通訊軟件。在騰訊把軟件引入中國的時候,這個軟件已經有4.07億美元的估值。
OICQ在中國一進入市場就非常受歡迎,為騰訊積攢了許多用戶。
但從商業上說,這個騰訊的發家產品OICQ在相當長時間內,帶給騰訊和馬化騰的,只是麻煩。
主要的麻煩一點就是,不賺錢!作為一款免費的即時聊天軟件,OICQ聚集了許多用戶,但卻沒能為騰訊增加任何收入,而且,因為用戶的不斷增加,騰訊的運營負擔夜不斷加重...
再加上,當時的市場也還沒有意識到用戶的商業價值,所以沒有人為他們投資...
費錢、不賺錢,OICQ還沒啟動多久,馬化騰他們手里那點老本就快花光了,最慘的時候,連服務器托管費用都負擔不起。
結果,騰訊公司才沒成立多久,馬化騰就開始睜眼閉眼為錢操心。
他曾找到廣東電信希望300萬賣掉“OICQ”,結果卻被無情拒絕。
之后,他又中北尋呼集團,降價100萬繼續把“OICQ”往外賣,但中北的高層,拿現在的話說,以為他是來“逗比”的:你讓我花200萬買一個電腦軟件?
找錢無路,“OICQ”的用戶數量卻一直迅猛增長。據說,那段時間,馬化騰做夢都會因為越來越的用戶維護投入和服務器托管費而驚醒。
在最艱難時刻,馬化騰差一點就以 60 萬把“OICQ”賤賣給深圳電信局...
還好在雙方都要簽字畫押的關鍵時刻,馬化騰后悔了。他一直把“OICQ”當做自己的兒子,因為沒錢兒賤賣自己的兒子,他做不到。
不買產品,就職能用盡各種方法找錢。他們找銀行貸、找熟人借,拼拼湊湊才湊出了幾十萬。
幾十萬塊對于燒錢的QICQ來說,實在是支撐不了多久。但馬化騰又實在那那不出錢,那時的馬化騰沒辦法,便和債主們“耍賴”:要用騰訊的股份,來抵算欠款。
可這個提議,卻遭到了債主們的嘲笑,甚至還有人講:真的沒錢就算了,不還就是,但股票就算了。
如今,騰訊公司大獲成功,而那些人也默默錯過了上千億....
能借的錢都借光了,在挖空心思再借錢的協商大會中,有人建議騰訊應該去找風險投資。
在當時,風投是個新鮮事物,據說,參會的馬化騰是第一次聽說這個詞。但一聽可以弄到錢,他顧不得多了解,就決定:可以,可以,抓緊干。
粗粗了解了一下風投的習慣后,他們認認真真地做了自己的商業計劃書,踏上尋找風投的新道路。他們卯足膽打出的如意算盤是:為公司估值550萬美金,希望融資220萬美金,對應出讓40%的股份。
不久,一個機會就來了。
199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專門召開了全國技術創新大會,獲知消息的馬化騰他們,決定把OICQ帶上去交易。
不善外交的馬化騰親自上場。他抱著改了66個版本、20多頁的商業計劃書跑遍高交會的展臺,極力推銷QQ、推銷騰訊。
最終,IDG和香港盈科,看在ICQ值4.07億美元,OICQ在用戶規模將會更大的中國怎么也不只值這點錢的份上,各出110萬美金各投了騰訊20%的股份。
據說,為了這筆融資,馬化騰做了兩次腰椎手術。第二次手術后,他平躺在床上舉著筆記本電腦辦公,爭分奪秒地逆轉著騰訊的命運。
有了這筆錢,騰訊立馬鳥槍換炮,上到新臺階。同時,傍來的大款和高人,還幫他們解決了英文律師函的問題,并將OICQ改名為QQ。
2000年4月,QQ注冊用戶突破500萬。第二個月,用戶同時在線人數首次突破十萬大關。《人民日報》還特意為此發了一條短新聞。
用戶的迅速增長,給騰訊的管理和運營帶來一系列挑戰。但最重要的,還是錢的挑戰。因為當時互聯網普遍還沒找到盈利模式,QQ用戶越多,意味著越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而且沒有匹配地收入。
作為當家人的馬化騰,依然是每到月底就心慌。融來的那點錢,眼看著就又要花光。
而當哥幾個準備再去融錢時,卻又迎面遭遇打頭風。互聯網泡沫在美國爆破,之前被追棒的互聯網公司轉眼成為燙手山芋,人人避之不及。
馬化騰先向兩個老東家發出邀請,希望他們追加投資。但無論是IDG和香港盈科,都不愿再往里面扔錢了,甚至萌生退意,努力把騰訊往外推。
在IDG和盈科的推動下,以及馬化騰和伙伴們的主動下,騰訊先后找了新浪、雅虎、搜狐、網易這幾座當時的互聯網大山,希望他們接手跟投。
但這些大家伙,從骨子里不認為QQ有什么大戲,而且自信,即使有戲,自己也可以轉眼就做出一個來。因而,沒有人愿意出價收購或與他們合作。
同時,騰訊也還找了聯想投資,但報告還沒遞到聯想投資總裁朱立南的手,就被下面的人否決了。甚至,他們也還找了不少當時小有名氣,現在已不見身影的公司,但都功敗垂成。
在當時,幾乎無人相信還會有什么互聯網企業可以翻過新浪、搜狐、網易的五指山,就像今天幾乎無人認為,會鉆出來一個小公司,打敗騰訊或阿里。
那一段時間,也是馬化騰最艱難的時光。之前,攤子少,需要負責的人也不多,大不了就不做了。而現在,他已是進退兩難,騎虎難下。
一位騰訊的老員工曾經回憶,有天一早去找馬化騰簽字,發現他蓬頭垢面,憔悴萬分。
他問詢后得知,焦頭亂額中,那一整夜,馬化騰獨自一人留在了辦公室。
就在這生死時刻,一位外國人成了騰訊的大救星。他就是南非MIH集團中國業務發展副總裁網大為。
在看到一群大佬都有眼不識騰訊后,網大為頂住壓力,堅持認可騰訊未來的發展,接手了盈科持有騰訊的全部股份和IDG持有騰訊的12.8%股份,也以一筆堪稱巨資的投入,為騰訊注入了嶄新的動力。
此后,騰訊再也沒有遭遇過如此大的資金壓力,并一路不可阻擋地取得不可想象的成績與地位,從“沒人要的騰訊”變身為“不可戰勝的騰訊”。
如今,騰訊市值也已經可以買下60個新浪,以及100個搜狐...
近日,一段塵封許久的視頻被網友們給翻了出來:
在12年前的一次頒獎典禮上,CCTV主持人陳偉鴻邀請馬化騰向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推銷QQ。
馬化騰用特別簡練的語言介紹了QQ,并表示“這個東西可以滿足你在未來互聯網的需求。”
不過很遺憾的是,在聽完馬化騰的介紹之后,張瑞敏不為所動。
看完視頻后有網友感嘆稱:
12年過去了,海爾還是海爾,然而QQ早就不止是QQ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