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究竟是如何創始的?
這件事得從頭說起。格力的前身是兩個小企業,一個是海利空調廠(當年的規模為年產兩萬臺窗式空調),一個是冠雄塑膠廠,兩個企業都歸屬于珠海經濟特區工業發展總公司(純國有企業,后改為格力集團)。冠雄塑膠廠成立于1985年,由李元祥出任總經理。海利空調廠成立于1986年,由楊國長出任總經理。我于1988年元月從廣西調回珠海工作,分配到工業發展總公司總部,后來由于冠雄虧損嚴重,我臨危受命,在1988年5月被總部派到冠雄出任總經理一職,原總經理改任副總經理。經過三年的努力,把冠雄從一個虧損企業改造成利潤大戶。之后,1991年5月又受總公司委派,兼任海利空調廠總經理,原總經理改任副總經理。也就是說,我一個人同時擔任兩個相互獨立,業務差距又很大的企業的領導人,每天東奔西跑,“上躥下跳”,工作繁重。一開始我還很不情愿去,感覺剛把冠雄搞起來,又要接手海利這個燙手的山芋,心里一百個不高興。但是再不高興也得服從上級安排。
1991年11月18日,上級為了把空調做大做強,將海利空調和冠雄塑膠正式合并,由我出任總經理一職。也因此這一天被定為格力電器的廠慶日。由于合并前冠雄已生產出“格力”牌鴻運扇,為此,我建議總公司選用“格力”作為新公司名稱。于是,珠海格力電器有限公司便正式誕生了。雖然談不上“橫空出世”,但它的誕生卻標志著格力朝空調航母的方向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格力的歷史是由全體格力人書寫的,創業之初,他們在一片空地上,在競爭異常激烈,而自己羽翼尚未豐滿的艱苦環境下,抱著永不服輸的精神,堅信自己的事業和未來,忘我工作,忘記了休息,忘記了家庭,頂住種種壓力,奮勇殺出重圍,使格力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無人瞧得起的小廠,終于發展成為今天世界知名的大企業。如果一定要說格力的創始人是誰,那就是格力(包括海利和冠雄)老一輩的領導者,當然也包括下決心將公司做大做強的總公司決策者。什么是創始人?我的理解就是企業創立時的主要領導人和決策者,而非所有參與者,也不是后來的繼任者,按此原則,我也只能算是格力電器的創始人之一。
我是如何提拔董明珠的?
我是2012年5月25日退休的,由時任總裁的董明珠女士接任我的董事長一職。
董明珠是1990年上半年從內地來到珠海工作的,先是在海利空調廠當推銷員,當時主管安徽的銷售業務。1991年我到海利后才認識她。有一次我到蕪湖市場考察,見她與經銷商關系融洽,工作麻利,整個安徽市場的銷售搞得不錯。在商家的零售店里,有時遇到店員忙不過來,她還主動當起了售貨員,因此得到了商家的認同。后來,我又把江蘇的業務也一并交付給她。由于安徽和江蘇都是銷售大省,加上她個人的努力,自然業績也會比別人好,所得也比別人多,為此,其他業務員對我意見很大。
1994年,為了使科技人員全身心投入到科技創新中去,我大幅度降低了銷售人員的提成比例,以此平衡科技人員與銷售人員的待遇水平,由此引起大批銷售人員出走。當時,調整和充實經營部領導班子已是當務之急。我記得,1994年12月董明珠已提拔為經營部副部長。經營部還缺一個正部長。誰來出任經營部長一職呢?當時我心里也沒底,于是讓經營部全體人員無記名推薦,推薦的結果董明珠排第二名。我覺得,雖然排行第二,也說明她得到經營部人員的認可。況且從工作上來說,她的業績是最好的一個,盡職盡責,工作勤勉,有熱情,有責任心,作風潑辣。于是我初步決定推薦她為經營部負責人。可想不到在公司辦公會討論時,出現了較大的爭議。主要認為她性格比較耿直,講話尖刻,容易得罪人,過于自信,怕搞不好團結等。我當時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說:“人無完人,不可能沒有一點缺點錯誤,我們用人是要用她的長處。董明珠的長處是銷售工作抓得很細,善于與客戶打交道,遇到困難時想方設法解決,不達目的不罷休,這都是銷售工作最需要的長處。”
聽完我的解釋后,大家也就同意她出任經營部部長一職。至于后來董明珠當上公司的銷售副總,那是1997年9月以后的事情了。按集團公司規定,格力電器副總以上的人事聘任由集團公司評定。在討論時,大家同樣也對董明珠存在較大的異議,但是在我的努力說服和解釋下,最終還是通過了。
2001年,珠海市委決定讓我出任格力電器的董事長(以前董事長是由格力集團負責人兼任的),由于證監會規定,上市公司一般不能由一人同時擔任董事長和總經理,于是我推薦董明珠接任我的總經理一職。
有媒體在炒作“沒有朱江洪就沒有董明珠”,這句話或許有一定道理。因為我,她走上了企業的各級領導崗位,站在格力這個大舞臺上,才有了她大展拳腳的機會。當然,她個人也很努力,對工作盡職盡責,不斷磨練,不斷成長,最終成為全國知名的企業家。
至于后面那一句:“沒有董明珠就沒有格力”,恐怕就值得商榷了。一個人能力再大終究是有限的,做企業不是一兩個人所為,應該都是團隊的力量,況且,這句話也不符合格力的史實。實際上,在格力發展的每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都離不開格力員工的努力,從質量的整改與提升,新產品的開發與制造,關鍵技術的攻關與突破,到企業重要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等等,都體現了公司領導層和格力員工特別是骨干員工的拼搏與奉獻。沒有他們,就不可能有格力的今天。
執掌格力24年的6個體會
第一個體會是要學會做人。做企業首先要把人做好,要成為王者,看似在做事業,實質是在修行。
第二個體會是,要學會決策。決策能力是企業成敗的關鍵。企業的核心是經營,經營的核心是決策。
第三個體會是,企業要有很好的執行力。如果沒有執行力,計劃再好,也不能一層層地傳達下去,更不用說很好地執行了,最終也只是紙上談兵。
第四個體會是:精于授權。企業,特別是大企業,人員多,牽涉面廣,業務量大,人際關系復雜,技術層面寬,靠一兩個人或少數人無能為力,必須發揮整個班子、各個部門和全體員工的積極性。
第五個體會是,勇于負責,敢擔風險。回顧幾十年的企業生涯,我覺得要得到大多數員工的擁戴,除了工作上要身體力行之外,還對很多存在風險的工作要勇于擔責,不推卸。
第六個體會是,樂于接受別人的批評和意見。人都會犯錯誤,領導也不例外,不犯錯誤的人在這個地球上找不到的。問題是犯了錯誤之后如何對待,是堅決不認還是知錯就改。
格力發展過程中6個關鍵決策
格力一路走來,有幾次重大的決策,對公司的生存和發展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一是在冠雄和海利合并后,為了使產品質量上臺階,在供貨緊張的情況下,決定停產整頓,為格力電器日后的質量求生存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物質基礎。
二是1994年摸了一下銷售人員的“老虎屁股”,降低了他們的銷售提成,促成了公司走科技創新的道路,為格力“科技救企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1996年對商家的返利補貼,使得當年反敗為勝,一舉超越春蘭,成為空調行業的新霸主。
四是極力促成壓縮機廠、控制器廠、電機廠、電容廠的收購兼并,使格力空調的核心元器件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為企業的核心技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是與國美和蘇寧的博弈,下決心自己建立自營店,成為行業所贊譽的“格力銷售模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六是在某些空調企業大規模上交流變頻空調,大家嘲笑格力“落后”的時候,忍住誘惑,頂住壓力,幾經努力,成功地研制出直流低頻變頻空調,使這種新的變頻空調在市場上一炮而紅,后來居上,一舉奠定了變頻空調的霸業,進一步拉大了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可見,正確的決策對企業來說是何等重要,它可以改變企業的運行軌道,也可以決定企業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