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格力電器(000651.SZ)悄然增持海立股份(600619.SH)至5%舉牌線受到廣泛關注并遭監管部門問詢。從險被寶能舉牌到舉牌海立,董明珠角色變化之快令人咋舌。
退休年齡已至、收購銀隆受阻、業績被美的超越,董明珠舉牌海立股份意欲何為?
從目睹、體檢到加諸于人
2015年12月萬科股之爭斗愈演愈烈之際,虎嗅預警了董明珠遭遇“野蠻人偷襲后院兒”的可能性。
當時董明珠還真被媒體問到“萬一被舉牌的應對之策”,她強勢回復“任何一個妥協、任何一個退步、任何一個怠慢,在我們這里都是不允許存在的。”
一年后,前海人壽在二級市場購入格力電器。董明珠警惕性超高,2016年11月28日前海人壽持股未達5%舉牌線,格力電器就發出公告“前海人壽持股比例升至4.13%”。“野蠻人”剛剛靠近,董小姐就發出高分貝尖叫。
董明珠還高調警告“不要破壞中國制造,成為社會的罪人”。終于,在監管態勢越來越嚴峻、董明珠斗志昂揚的情況下,前海人壽鄭重承諾“未來將不再增持格力股票,并會根據市場情況和投資策略逐步擇機退出”。
2017年9月21日,格力電器宣布“持有海立股份(600619.SH)達到5%”。公告顯示自8月29日海立股份復牌,格力電器連續16個交易日在二級市場累計買入4331.56萬股。
9月23日,格力電器在回復監管問詢時作出兩點承諾:未來12個月內不減持;積極參與海立股份股東或有的股權轉讓計劃。格力電器還聲稱,截至目前無明確增持或者獲得海立股份控制權的計劃。
海立股份于9月21日停牌,顯然是不想讓格力繼續增持并防止股價波動。預計9月25日復牌,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假如事情沒“搞定”,海立股份還會找到停牌的理由。
格力承認“2017年8月23日海立股份發布《終止協議轉讓公司股份的公告》后,未與海立股份控股股東進行過接觸。”
根據王石的解釋,“不跟你商量,你什么意見我根本不在乎,我就要控制你,這就是惡意。”前年目睹王石被“惡意”,去年險些被“惡意”,今年董明珠要“惡意”別人了。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不是她的境界#
意興闌珊?那是別人!
董明珠馳騁新能源車、轉戰壓縮機,而她的后院始終是格力電器,正如賈躍亭的后院是樂視網。
在美的、格力的連年征戰中,方洪波越戰越勇、后來居上,董明珠卻似無心戀戰。
1) 規模掉隊
2012年,方洪波、董明珠分別成為美的、格力的“操盤手”。那一年兩家營收分別為1030億和993億,格力是美的的97%。2015年,格力開始掉隊,營收僅為美的的71%。2017年上半年已跌至55%。
從產品結構來看,格力高度依賴空調。2016年,格力營收的81%來自空調銷售,美的僅為42%。
單就空調而言,格力仍有相當大的優勢。但是從2014年起格力空調銷售額開始回落,2016年僅為2014年的74.2%。同期美的空調銷售額亦出現回落,但幅度遠小于格力。
2)空調獨木難支
格力空調不僅銷售額比美的高出30%以上,毛利潤率也始終壓美的一頭。
由于空調業務毛利潤率高,當營收差距不大時,格力電器整體毛利潤率遠超美的。2014年,格力毛利潤達到創紀錄的497.3億,相當于美的的138%。隨著營收規模迅速掉隊,格力毛利潤終于跌破美的的70%。2017年上半年,格力毛利潤比美的少了98億元,相當于每月少賺16.4億。
最后看凈利潤。2012年,格力凈利潤達74億元,較美的高126%。2015年、2016年,兩家凈利潤呈“膠著”之勢。2017年上半年,美的驟然發力,格力凈利潤跌至美的的82%。
格力的盈利能力仍然高度依靠空調業務,美的空調、冰洗、小家電業務全面開花。格力逐漸顯露疲態。
3)謎之流動性
美的凈資產始終高于格力,2014年險些被追平,其后領先優勢越來越明顯。到2017年6月30日美的凈資產約750億,格力相當于美的的71%,差距達214億元。
由于負債率更高,格力總資產長期高于美的,直至2017年才被美的超越。截至2017年6月30日,美的凈資產達2310億,比格力多264.4億。
凈流動資本NWC(流動資產減流動負債)是格雷厄姆最為關注的指標。可以說NWC是格氏一生實踐與理論的基石。
2013年開始,格力NWC大幅低于美的。截至2017年6月末,格力、美力NWC分別為820億和1441億,格力為美的的57%。
有些許詭異的是,格力凈流動資本遠低于美的,持有的貨幣資金卻遠遠多于美的。截至2017年6月末,格力貨幣資金達1053億,為美的的308%。
2016年,格力、美的營業成本分別為729億、1156億。2017年6月末,格力、美的賬面資金分別為1053億、342億。相對美的而言,格力持有現金量有些多了。
1990年,36歲的董明珠南下珠海,27年來在空調行業的文治武功有目共睹。但在朱江洪退休、董明珠單飛的這幾年,格力電器業績高位徘徊,諸多重要指標被對手碾壓,守成勉強及格。
換作其他花甲之人多半會“白發滿頭歸得也,詩情酒興漸闌珊”。董明珠則不然,她還要搞事情!
8個月后交權,準備好了嗎?
格力電器2016年報顯示,董明珠任期止于2018年5月31日,僅剩8個月!屆時64歲的董明珠將交出權柄,連任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早在2016年10月,珠海市國資委就已免去董明珠格力集團董事長。繼任者周樂偉是市府重點培養的年輕干部,顯然是接替董明珠的第一人選。
隨著朱江洪、董明珠先后退休離任,珠海市國資委與格力電器近二十年的恩怨終于可以了結。詳見《董明珠前門拒“狼”22年》。
官場有“59歲現象”(退休前撈一把),職業經理人未必沒有“64歲現象”。
董明珠大力推動格力向新能源車轉向,并意圖全資收購銀隆,與她退休后的規劃必有關聯。
2016年9月,格力電器正式披露“發行股份購買珠海銀隆100%股權并募集配套資金”的計劃。銀隆的對價為130億元,而97億配套資金的募集對象包括董明珠(擬出資9.4億元)。
但因募集配套資金方案未獲股東大會批準,收購于2016年11月宣告失敗。
2016年12月,董明珠聯合萬達、京東、中集等4家機構向珠海銀隆投資30億元(獲22.388%股權)。董明珠個人投資約10億元、獲7.46%股權。到2017年4月,董明珠持股比例已升至17.46%,成為第二大股東。
2017年2月,格力董事會批準了與珠海銀隆的《合作協議》,根據這份協議“以一個年度為一個周期,雙方相互的優先采購和總金額不超過人民幣 200 億元。”
格力、海立分別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冰箱廠和壓縮機生產廠,牽手海立股份可從縱向一體化角度解釋得通。但產業協同非要參股/控股嗎,何況是惡意舉牌?
董明珠的想法或許是這樣的(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第一步,打著產業協同的大旗,用格力電器的錢拿下海立(或者夏利);
第二步,派出嫡系控制海立董事會,確保退休仍能施加影響;
第三步,以海立股份為平臺發行股份收購銀隆,實現借殼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