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最后一個電商AGSURE于11月宣布將業務重新并回EDLERS傳統銷售系統,過去電商下的品牌,運營全部暫停。至此,澳洲最后一個農化電商,一個被外界不斷關注的企業宣告結束了他的歷史使命。澳洲農化電商至此,全軍覆沒。”
大約在5年前,還曾有一個以電商模式為雛形的網絡銷售農化產品的公司FARMSAVE,也是在爭議著,風光著僅僅兩年后,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而AGSURE出現時,曾被業界一度認為是最有可能活著笑到最后的電商公司,因為不論從其網站的專業度,市場宣傳的力度,產品的豐富度,甚至于供應商的支持力度看,都是澳洲市場前所未有的。因此,對于AGSURE電商的突然倒下,讓包括我本人在內的諸多澳洲農化從業人員都表示了惋惜。為此,行業內在開始諸多議論,嘗試去了解這家企業倒下的原因,是因為模式本身,還是因為公司內部,亦或者其他種種可能。
作為行業里的一名小學生,視野與學識還遠達不到妄自評判的地步,于是干脆將聽到的不同的分析做一個羅列,希望能更接近真相,也希望羅列的內容能給正在如火如荼搞“互聯網+”的中國農化大佬們一點啟示。
早就知道他們不可能成功的,農民不光要的是產品,更重要的是服務,而這些電商壓根給不了,養技術人員是要成本的,你讓一個電商養多少人能滿足全澳洲農民的需求。農民種地,還得看我們本地的零售店,我們能第一時間派人去地里查看,第一時間能裝一個托盤的貨,自己小貨車運送到農民地頭,電商如何做到這么快的反應速度。
核心思維:農化產品需要技術指導,脫離了技術單純談價格,不是農民的需求痛點。技術與產品送達的時效性在農業生產上尤為重要,澳洲的電商無法實現快速的反應。
我們這里一個鎮子200戶家庭,你讓電商服務到我的范圍,壓根沒什么可能性。我的農民是會拿電商的廣告上的價格來跟我聊,可你幫他一算運費,跟我的賣價也差不多。網站上那些價格是倉庫價,加了運費了我看也沒啥優勢了,況且我的農民跟我關系很好,社群關系是我們很看重的。
核心思維:電商的網上價格是虛的,實際農民采購價格并沒實現實質性優惠,被拋棄在所難免。社群關系是地廣人稀的市場下非常重要的人際關系,街坊鄰居的感情鏈條很難被輕易打斷,至少,錢少了不行。
一個從傳統商業模式里分出來的電商公司,處處要受制于傳統渠道的限制,資金、定價、市場推廣,處處要小心翼翼,不敢也不能得罪自己的母公司,更不能跟自己傳統渠道里零售商有太多的沖突,這種從一出生時就帶有的基因沖突,只會導致最終的市場模式不倫不類,四不像的企業就無法發揮電商本來有的優勢,長板不長,短板不少,注定失敗。
核心思維:電商模式要有獨立性,要用電商思維方式,傳統與網絡,需要背后的領導者做一個決斷,不舍沒有得,但既得利益放不下,轉型也會轉得尷尬。
澳洲的物流成本太高,電商在主要城市設立的倉庫集散點,不能承受單個農戶無序無統一數量的分散采購,政府對于農化危險產品在物流上的硬性規定,讓物流更專業化但也讓競爭無法充分實現,成本居高不下。算下來,農民還不如就近門店購買來得輕松便宜。
核心思維:電商的痛點在于解決線下配送體系,便宜而且要快,如果這個解決不了,電商就不會有好的采購體驗。
AGSURE的母公司新換的CEO對于電商模式本身就不很支持,持續燒錢的過程下難免會有壯士斷腕的想法,再加上ELDERS自己財務都深陷泥沼,要自救就需要盡快改變任何系統里持續燒錢但看不到未來的項目,因此,關閉AGSURE是意料之中的事。
核心思維:電商一開始起步是要燒錢的,如果錢袋子不深,就不要趟渾水了。
我今年52歲,我周圍的很多農民都差不多跟我一個年齡層次,我手機最多用來接打電話,看看信息,你讓我用手機買東西,我可搗鼓不了,還怕錢不安全呢,還是去門店一手給錢一手拿貨放心。我還看到報紙上說有農民自己上網從中國買的化肥,結果運來都是泥巴。我兒子倒是手機上用過AGSURE,但也就看看,我不讓他買,連什么牌子都不告訴的,萬一出事,太麻煩。
核心思維:澳洲目前的農民年齡層50歲以上的占60%,預計5年后會降到30%,對于電商新事物,如果消費者還沒有準備好,要么花錢訓練消費者,要么等消費者準備好。等勢到來再動,還是造勢成英雄,是個痛苦的抉擇。
我本人依然是堅信,互聯網在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改變著方方面面,農業也不能幸免。只是我們在做電商,做互聯網時,不能僅盯著價格一個問題,消費者要的是什么,解決他們什么問題,從生產工廠到最終消費者,中間需要哪些必須的環節與服務,傳統解決不了的,電商是不是就能解決了。站在風口上的豬們,是否已經想好,在風停之前,翅膀啥時候長出來。